《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文学院中教18.1陈梅)

标签:
陈庆烈师范生培养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 |
分类: 阅读教学 |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
二、学情分析
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对作者在课文中所流露的痛苦、失望、反省、内疚、自责等负面情感还不能深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的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掌握“瘫痪”、“暴怒”、“沉寂”、“捶打”等词语,把握课文内容;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的态度变化,分析人物形象,进而体悟人物情感;
2. 通过点拨法掌握象征的手法及其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篇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内疚等复杂情感,感受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恩之情,并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解读人物形象;领悟课文中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和无私的母爱。
(二)教学难点
掌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品味“好好活儿”的真谛。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
点拨法
圈点勾画法
自作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提问:说到秋天,请同学们想象,你们心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呀?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促使人变得快乐;然而在作家史铁生的心里,秋天却弥漫着无限的伤感,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家史铁生走近秋天的故事——《秋天的怀念》。
(二)作家作品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16岁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8岁去陕北延安插队。21岁因病致瘫,转回北京。23岁起到北京某街道工厂做了7年的工人。后又患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8岁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多篇,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鼓励了无数的人。小说《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瘫痪(tn huàn)
暴怒无常(bào nù wú cháng)
沉寂(chén jì)
侍弄(shì nòng)
捶打(chuí d)
憔悴(qiáocuì)
央求(ynqiú)
絮叨(xù dao)
诀别(juébié)
淡雅(dàn y)
高洁(go
jié)
烂漫( lànmàn)
翻来覆去(fnláifùqù)
喜出望外(xchwàngwài)
2. 自主朗读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层(1-2):双腿瘫痪,“我”暴怒无常,母亲激励安慰。
第二层(3-6):写母亲在准备带“我”去看菊花时病重,临终深情嘱托。
第三层(7):写妹妹推“我”到北海赏菊,兄妹怀念母亲。
3. 自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讲述了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因双腿瘫痪而变得暴怒无常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直至生命最后一息的故事。
(四)精读课文,分析内容
1.自主默读课文,课文一共写了几次看花?这几次看花的态度有变化吗?如果有,是怎样变化的?(分析文中出现三次的“菊花”,引出“我”对三次看花的态度变化,进而分析母亲对“我”的爱)
明确:一共写了三次看花(用表格展示)
(1)第一次:“不,我不去!”
拒绝
(2)第二次:“什么时候?……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同意
(3)第三次:“黄色的花淡雅……开得烂漫”
主动
2.是什么影响“我”的态度?母亲是怎样影响“我”的?阅读课文1-3段,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我与母亲的态度形成对比,通过母亲形象特点感知情感)
明确:母亲影响了“我”的态度。
分析:
(1)“我”的暴怒无常是怎样体现的?
(“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
明确:“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分析:“双腿瘫痪”“暴怒无常”写出了年仅21岁的“我”此刻内心悲观和绝望。“突然”、“砸碎”、“猛地”、“摔向”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更写出“我”双腿瘫痪后的自暴自弃。
(2)面对“我”的暴露无常,母亲又是怎样的呢?
(母亲悄悄地出去、悄悄地进来)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那母亲在出去和进来这段时间在干什么?(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分析:母亲悄悄地出去、悄悄地进来,是为了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恢复平静和理智之后,再进来带我去看花。这无疑体现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
悄悄和偷偷有没有区别?有。偷偷是不想被儿子看到,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悄悄”、“偷偷”的细节,可以看出母亲深深地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甚至需要一个人发泄,她用宽厚的母爱容忍着儿子的暴怒,同时又担忧着儿子,怕他有什么过激行为伤害了自己,所以还要“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母亲躲出去了,她的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儿子。“悄悄”和“偷偷”的无声动作背后,是她疼痛不已的揪心;下文写“她又悄悄地进来”时,“眼边儿红红的”的细节,也正是这种心情的流露。
母亲很闲吗?只是简单地等待而已吗?(不是)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喜欢花,为了照顾瘫痪的儿子,连侍弄花的时间都没有了。而她的时间都用在了儿子身上,还偷偷地关心着儿子,母亲处处替儿子着想,不让儿子看到自己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活得平淡,对儿子真实的爱。
(3)当“我”狠命捶打“我”的腿,发出“我活什么劲儿!”时母亲是怎样做的?母亲此时自身的情况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
明确:“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分析:动作描写。为什么会“扑”过去“抓”住我的手?代表很急,迫切。加之“我”觉得活着没劲儿,所以母亲一直担心“我”寻死,儿子一直有表现,但没有付诸行动,现在儿子终于说出自己不想活了,所以母亲才会扑过去,扑过去不仅是担心,扑过去的更是生命,抓住的是儿子活下去的希望。
“扑”“抓”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我”经受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
忍住的是什么?忍住的是儿子生病的痛苦和自身病痛的折磨,“忍”字写出了母亲尽管自己十分悲痛,却抑制悲痛去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
语言描写。“好好儿活,
好好儿活”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母亲复杂的情感。这话既是对儿子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一方面,她自己正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另一方面,她不希望看到儿子失去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她要鼓励儿子坚强地活下去。(现在母亲自身是什么情况呢?)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分析:“一直”表达了“我”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的心情。
(4)面对这样的痛,母亲还要求和儿子做什么?当“我”表态时,母亲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去北海看花(第二次:“我”看树叶飘落,母亲央“我”看花)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分析:神态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央求”(恳求、乞求的意思)反映出母亲跃盼望儿子早且摆脱阻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分析:母亲“喜出望外”的原因:一是儿子同意去看葡花,说明儿子消沉的情绪有所好转;二是让儿子能够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是母亲的心愿,这一愿望终于有实现的希望了。
母亲仅仅因为“我”勉强同意出游,就“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又展开话题,提起“我”儿时的趣事,爱子之请溢于言表。母亲意识到自己说多了,因为现在的“我”完全丧失了“跑”和“踩”的能力,母亲怕又勾起“我”的烦恼。'她比我还敏感”,说明她的内心比“
我”还沉重。
3.最后“我”和母亲去看菊花了吗?为什么?(朗读4-7段并分析)
明确:没有,因为母亲再也没有回来。母亲去世了。
分析:“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照应,这句与下文“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相照应。
段解:独句成段,表达了“我”的愧疚、悲痛之情。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分析:“绝”和“竟”,说明“我”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程度并不了解,对母亲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母亲最牵挂的就是“我和妹妹,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想到的只有儿子和女儿。省略号包含了母亲的无尽牵挂。
(五)合作探究,联系生活,揭示寓意
1.母亲为什么想要带我去看花?为什么看的是菊花?有什么深意?
联系课文第7段,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分析最后一段,理解课文中的“好好儿活”的深刻含义,象征手法随文分析)
明确: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想要我“好好儿活”。
“好好儿活”的深层含义:
要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正值壮年,你的路还长呢,更要坚强起来啊。
要儿子坚强的活下去,不要被病痛压倒,要笑看人生。
她要在仅有的时间陪伴儿子-一起好好儿活。
菊花是一种喜爱阳光、耐寒,也是一种适应性强的植物。母亲想让我像菊花一样,用坚强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去“好好儿活”,母亲想让被命运摧残的儿子从傲霜怒放的菊花身上看到生命的顽强与美丽,从而热爱生命。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分析:这段话中的连串排比句表面上是在描写北海菊花的美丽,实际上是用象征的手法。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揭示了主旨。“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自我,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不再消沉,和妹妹一起互相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
3.为什么题目是《秋天的怀念》?
课文在内容上主要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可是作者为什么不以“怀念我的母亲”为题呢?
明确:
(1)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是与秋天有关。
(2)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3)秋天也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六)小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你很想对自己、或是对母亲、或是对史铁生说些什么?
感恩母亲
热爱生命等(言之有理即可)
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让这唯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但愿大家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会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
(七)作业布置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2、请回忆平日生活中母亲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母亲写一封信。
八、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母亲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