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山坡羊.潼关怀古》(文学院中教18.1胡娟)

标签:
师范生培养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陈庆烈 |
分类: 教材教法 |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中18.1
胡娟
一、教材分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元曲。张养浩的这首小令是元曲中的一首名曲,流传很广。张养浩以精炼奔放的语言描写潼关之险要,忆宫阙成土、叹百姓兴亡之苦。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体现了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
二、 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对于体会元曲的意境和情感具有一定的能力,但他们对于体会诗中经典语句的深刻含义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元曲,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合作探究法,理解层层深入、怀古伤今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关心百姓疾苦,激发爱国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
难点:学习作者怀古伤今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过一首元代小令吗?——《天净沙·秋思》那我们一起来回忆。那今天,我们再次走进元曲的世界,去探寻元代散曲家张养浩的故事——《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作家作品简介
1、张养浩
张养浩(1270--1329) 元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其散曲多描写弃官后田园隐逸生活,对官场黑暗时流露不满。
2、元曲
唐诗宋词元曲鼎足并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曲是元代新兴的体裁。
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杂剧,另一种是散曲。
散曲从体式分为散套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
《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曲牌名:山坡羊
3、背景
天历二年(1329年)陕西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十年间,朝廷七次邀请,都被拒绝。)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赈济灾民,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途经潼关。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小令。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元曲,正字音
潼
关( tóng gun )
踌躇( chóu chú )
2、读元曲,明节奏
(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播放音频)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四)精读课文,全面理解
1、文章中怎样描绘潼关这个地方的?
明确: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明确: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不仅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过渡:群峰众峦像是在这里汇聚,大浪巨涛像是在这里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地势如此的坚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如何不让作者抒发内心情感。我们再一次朗读此句,读出潼关的雄伟。]
2、 作者面对如此雄伟壮观、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望见了什么?有何感受?
明确:望西都,意踌躇。
(追问)张养浩为何要踌躇?
明确: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背景补充:《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补充:
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宫阙:“宫”宫殿,是皇帝居住办公的场所。“阙”宫殿前面的建筑物是国家发布法令的地方。秦国: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 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 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见《史记 项羽本纪》汉朝:未央宫]
[过渡:秦汉的宫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汉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却随着秦汉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眼前之景着实令人顿生悲凉,但是作者,没有停留在这表面的“踌躇”与“伤心”,反而发出了怎样的喟叹。]
3、(朗读小令)朝代更替,作者发出怎样的喟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苦”在何处?
[补充:资料一:元至大三年,张养浩上书《时政书》批评朝政, “一曰赏赐太侈,……五曰土木太盛,……”。虽然非常切合时弊,却为皇帝不容,被罢官,下令不准起用。
资料二: 英宗皇帝要在宫廷内制造 “鳌山”,张养浩以为不妥,英宗十分生气,后来虽然表扬他直言敢谏。这让张养浩想到了《时政书》的遭遇。于是:辞官退隐。十年间,朝廷七聘而不出。
资料三:《元史•张养浩传》载: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
(概括:为了百姓的疾苦,他丢弃了官职,为了百姓的疾苦,他花光了钱财,为了百姓的疾苦,他付出了生命。→
(五)研读元曲,合作探究
1、《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小令是运用了哪种手法来表现这种情感的?
(六) 小结
这首小令以怀古伤今的写作手法,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山坡羊·潼关怀古》
七、板书设计
山坡羊·潼关怀古
潼关景:
忆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