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感觉这只是故事的一个部分,甚至只是小部分,通常社交中不自信的人,喜欢表现得大方,以此获得别人好感
2
感觉是个很奇怪的东西,你心里有你才感觉得到,不然你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3
心理学有个名词:透射性认同,说人们会无意识把自己的内心活动透射到对方,以为是对方的,进而出现自己人际关系的微妙改变,这些改变和持续性透射作用,最终让别人真的出现针对你的情绪。
4
有时我们需要想一想,一个善意的玩笑是怎么变成一种恶意的讽刺的?对人恶意的理解会把所有的善意变成歹意,
5
如何来看待嫉妒,嫉妒是一种自我防御,因为不如人,却又接受不了自己弱于他人的感受,产生一种针对他人的贬低或攻击。目的是让自己处在劣势中还能快乐。
6
人总有与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当你与人意见不合争执起来,或者你不幸遇到某人专门与你过不去,你有三种选择去处理:一是主动回避,减少冲突。眼不见心不烦。当然这样一来,你的交往圈子会越来越小。二是主动化解。矛盾往往来自于误解,如果你能让身边的人完全信任你,误解的可能就少了。不过,这样你自己比较累,需要你单方面付出很多。三是示强,针锋相对,看看谁厉害!这招对怕事的人很有效,但对爱招事的人就大错特错,结果会让自己灰头土脸。
7
交流中有四种信息:一是语言的信息——他想表达什么?二是语言背后的信息——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不那样说?三是身体和表情信息——他的心情如何?姿态和表情会泄露对方的情绪:焦虑、害怕、愤怒、孤独等。四是对方对关系的期待——想与我接近还是在排斥我,为什么?
8
人是一种人际关系“动物”,必须生活在人际关系层面,人际关系的互动构成人们的自我感和自我观念。
9
同时,人每时每刻都会对身边的他人存在着“关系联想”,这是一种精神自慰式的自我安慰。联想别人对自己投情,凭空就有了对自己的良好感觉。喜欢自己的人,也容易喜欢上别人;尊重自己的人,也愿意尊重别人
10
反过来,内心缺少自爱的人,很难感觉别人喜欢他;内心没自尊的人,越会感觉别人瞧不起他,这是一种心理同化效应。
11
而愚蠢的人老是装聪明,自卑的人会做出极高傲的样子,胆怯的人喜欢做一些让别人害怕的表情,这是心理补偿,越是内在缺乏的东西,越想让别人以为自己具有。
12
心理学的人际关系原则有:
1.不要对别人期待太多,也不要让别人对你期待太多。
2.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区分亲密关系、朋友关系、一般关系三个社交等级。
3.学会社交技巧。学习分享、并存、融合与借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或想法强加给别人,也不要那么随便地被别人说服。
4.必要地示弱。在许多情形下,声明自己不能、不会、不懂会使自己少做许多麻烦事、冤枉事,也少得罪人。
13
快乐是一种内心资源,不快乐也是一种内在动力。快乐是一种给予,让内心的阳光点燃别人;不快乐是一种吝啬,把好情绪压制在内心,不愿与人分享。
14
不快乐在社交场景中有两种象征意义:让喜欢的人来亲近我,给予关怀,潜台词是“我需要你!”同时也是让不喜欢的人离自己远点,“别来烦我!
15
太多的快乐让人觉得你没心没肺;太多的不快乐让人感觉你孤僻古怪,好像别人总欠你的。恰到好处的快乐会点亮自己和所有的人;恰到好处的不快乐会控制局面,控制喜欢你的人的心。
16
持续的快乐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的情绪是有起伏的。当一个人感觉快乐的时候,好的情绪在释放,并慢慢平复,不好的情绪也会慢慢显现。每个人都有特定的情绪曲线,快乐与不那么快乐总是像水一样流动着,想做快乐主义者去追求并留住快乐是无用的。过度满足和快乐的情绪很快就会转换成挫折与不满。
17
有三个办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多地体会到快乐。
一是让快乐来和走得慢一些。激情对快乐的消耗很大,也让快乐溜走得快。节制的、清淡的愉悦感可以帮助我们更长久地保持着快乐与满足的心境。
二是提高心理对快乐的敏感。其实抑郁的人不是没有快乐而是内心失去了体验快乐的能力。当情绪压力来的时候,决定把情绪朝向快乐还是不快乐全在于我们对情绪的联想。快乐的人作积极的联想,得到快乐;不快乐的人作消极的联想,得到悲伤。
三是创造可以感受快乐的情境。快乐是专心致志去从事一项活动,或潜心于一件有回报的事情,或创造性地实现一种关系后的副产品。好奇心是快乐的必备要素,探索精神是快乐的源泉,学会去爱是快乐的动力,活在当下是快乐的保证。不可能单纯为了追求快乐而获得快乐,快乐需要付出与创造,就像农民辛劳地播种、耕作,最终才会有收获。
18
为自己找到一个假想的敌人是一种处理内心愤怒最安全、最省力、最有益的办法。
19
人活得哪怕非常的中立和客观,仍摆脱不了内心善恶的影响。
20
真正的厌烦是冷漠麻木,没感觉和不知道。
21
人对某件事某个人的恼怒有时混杂着许多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是某事某人激发自己潜藏已久的焦虑,因为无意识害怕这种内心焦虑再现,迁怒于他人他事。那位同事的某些个性或习惯,正好对应了你内心一直刻意要压抑的东西,你厌烦的恰好可能是部分的自己。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着一些个性的阴影,自己难以察觉,你对一个人好对某个人歹,其实都是内心自我的具体化,类似一种心理愿望表达。
22
与人交往很像是照镜子,你总能发现镜中人美中不足的地方,喜欢也好,遗憾也罢,那就是你对自我的态度。
用分析的眼光看这是一种对关系的依赖,通过攻击谁来让自己感知到自己,获得“我不像她”的自我感。比如,有人很风情,而你内心似乎也很风情,但你不愿意这样,或不愿意让人觉得你这样,你就起劲攻击那个人很风骚,这样就证明自己不是那类人
23
读你的东西,我还感觉有另外一层的心理含意,你敢于无端对她不敬有可能是你潜意识觉得她比较安全,她可能不具备有伤害你的能力。正如大国可以随意评论和欺压小国一样。所以,我敢说你不敢用同样的态度去对付那些尖酸刻薄的厉害角色,假如你不想讨好她也会退避三舍。
24
人的内心存在各种思维逻辑,把人的价值概念系统、经验组织称为一种个人独有的内心结构
25
有一种神经症性的思维逻辑是这样:一个人想做一件事,但又感觉最好不做,但忍不住还是做了,结果陷入长久的后悔自责的心境,后悔自己去做了那件事。反过来,如果他想去做一件事,又认为不应该做,结果没有去做,结果还是长久地陷入为什么不做的烦恼中。这样的逻辑是不管怎样,烦恼都必定会发生。大多数心理成熟的人,决定去做一件事,会愿意承担事情的后果;决定不做一件事,也愿意承担不做的责任。这样心智处在自由选择与决策中,自我的力量是强大的。
26
你的内心可能存在这样的双向思维,这不行,那也不对。存在本身是不矛盾的,是自己的矛盾思维让存在事物对立起来。
本文来自: 山东济宁文雅心理咨询(www.wyxlzx.cn)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wyxlzx.cn/Article/info_853.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