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这样一个故事:大约十年前,一个日本企业家敲开了一位林业官员的门说:“我要跟你做一个项目,我出钱种一片树林,树林所有的木材归你,我要树林排放的二氧化碳。”这个超前的企业家很不幸,被林业官员赶出去了,因为被当成一个骗子。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好事呢,你出钱,木材所有的收入都归我,你只要一个虚无缥缈的二氧化碳?但短短的十年后,这个企业家想做的已经变成一个非常大的市场——碳交易市场。
据科技部专家预计,到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交易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就成功运作了这样一个项目,总的种树规模约有470多公顷,相当于四个北京大学的面积。种植的树木将在今后30年内吸收15万吨二氧化碳,如果这15万吨二氧化碳拿到国际碳市场去进行交易,按照现在每吨二氧化碳8-10美元的价格,可以获得120-150万美元。
这种通过生态系统的服务从市场上获得真正的收益方式,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模式。但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不是一个商业性的盈利机构,而是一个保护自然的非盈利组织。这150万美元并不给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而是给山水在当地的伙伴。北京山水更多看重的是这个项目除了气候变化上带来的效益之外,其所带来的其他效益,比如能够给当地的老百姓创造什么效益,以及能给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创造什么效益。
这个项目地点位于云南省一个非常贫困的县,当地有很多的少数民族,人均GDP每年一百美元都不到,处于非常贫困的状态。依托这个项目,可以创造两千多个短期的工作机会,包括参与植树、后期的管理与养护等,也可以提供十几个长期的工作岗位。还能为老百姓创造很多林业上的收益,比如蘑菇这样的林副产品的收益。同时,山水还在当地引入一系列的社区发展项目,比如沼气项目,这些都是为当地人民创造的效益。
另外一点是为当地的生态创造什么效益。这个项目就位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那里生活着很多金丝猴,和其他一些一级保护动物,这个项目实际上扩大了保护区外围的廊道,为很多野生物种创造了栖息地。
“种树卖空气赚美元,这事太新鲜了,我们还有点不能相信!”这个冬天,参与了川西北退化土地的造林再造林项目的老李,经常到栽种着落叶松的自留地里维护树木,这片在2006年栽种的落叶松,如此已长势喜人。老李怎么也想不到,种植这片树木产生的“碳汇”,竟然能换成美元!尽管到现在,对于
“碳汇”这个名词,他还是搞不太清楚,但他决定“今后要好好维护这片树木,不管赚不赚外汇,也要为保护森林资源尽一份力。”
“农户也要参与分成。”据了解,项目通过当地农户和社区提供土地、大渡河造林局投资造林的形式展开后,确保农户能得到分成。因此,森林本身归当地所有,并且农户或社区将得到60%的木材收入和40%的碳汇收入,并享有全部的非木质林产品收入。老李所在的平武县高村乡五一村的7个小组,就有1240名农民受益于这一项目,仅从碳汇中赚取外汇这一项,就可带来18万美元的收益。
不知道文章开始的故事里的日本商人是否挣到了二氧化碳的第一桶金,但中国已经有人开始尝到甜头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