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纳兰铮
图/天堂
作者简介:纳兰铮,20以上30未满。非典型物质主义者,美系金融派硕士,曾于美林证券美国分公司任职;混搭理性与感情,长年戴着经济学的眼镜看世界,谙熟美式生活经济学。这就让她带着你从经济人的港口出发,开始一场趣闻与糗事并存的,彼岸风光之旅。
如果说年节也有色彩,那么美国的感恩节无疑是赤色的。和传统无关,纯粹是购物闹的。
如果说年节也有色彩,那么美国的感恩节无疑是赤色的。和传统无关,纯粹是购物闹的。根据权威统计,一年365天,有1/3的零售额是从感恩节到圣诞节这一个月贡献的。早早的,商家就开始3D立体狂轰滥炸,买家清空了信用卡欠额打印COUPON,摩拳擦掌激动得眼底布满血丝,一副蓄势待发的样子,静待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的到来。
这已经是传统了。感恩节的零点,店铺齐开,仿佛红眼航班一般,刹那万千人头涌动,堪比周杰伦的演唱会现场。尤其是高科技的铺子如BEST
BUY,价格低廉到咋舌的地步,小到0.99美元的U盘、CF卡、大到免费的打印机、300美元的等离子电视,数量有限,发号拿货,先到先得。为了抢得这个折扣,很多人从头天晚上就开始排队,各色外套组成的的花花游龙,深不见底。有些个精明的,买回去立刻在EBAY上转手,赚个几十上百块,也是不错的零用金。
这事看起来颇不经济,水煤电加上人工,一年一度的赔本赚吆喝,如果价格坚持向来不变一样有人买,如此割肉让利又是何苦来?
买的没有卖的精,此乃千古真理。且不论规模经济、离岸业务、存货周转率这些看上去就很讨厌解释起来也很冗长的专业名词,只八卦一点:非理性,就足以管中窥豹,了解商家策略之高。话说古典经济学向来假设:人是理性的,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有限资源为自己取得最大的效用。在SHOPPING中,有限资源就是手里的银子,最大效用自然就是商品性价比最优又是自己心头最爱。
但是众口难调,没有一个厂商零售业主能保证,他们出产的一定是买家心中的最大效用。怎么办?干脆从根基抓起:不是只有理性人才能做出如此判断么?好,我就先来忽悠你,让你晕乎乎不知道东南西北,理性成了非理性,眼底如同被挑逗的公牛成了赤色,这血拼的杀气,已经成就了七八分。
网络、纸媒、电视立体轰炸,谎言1000遍也成了真理;刚性的价格也成了绕指柔,低廉得让你觉得不买就是对不起党对不起祖国多年来的教育培养,以至于连“可能三舅公女儿的下一个小孩长到五岁就能用”这种薄弱的借口都出现了,全然不顾三舅公女儿离法定婚龄还足足差了8年;信用卡更是萌物,一刷一签字,毫无纸币那种硬度和厚度缩水时候的清晰质感,待到账单寄到已经下个月了。
这招真的那么有效么?话说我的室友,去年就在网上淘到一件不到$40的6号CK大衣,一切都好,只是尺码大了2号,遂在感恩节当天去OUTLET换。她在店中转悠了没半圈,手上多了一件打了折还要$100出头的名牌外套;再转半圈,手里又多了件1折都要$50多的DKNY礼服裙,居然还是10号的。
“我可以让我妈妈给我改。”她答得理直气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