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个原子核的三维壳层结构模型,这个模型在壳模型和结团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原子核的结构是核子以结团的形式构成的,结团之间又通过形成NP束缚态(d核键)而构成壳层。依据这个模型,一个基态核的结合能B(Z,A)就主要与其结团结构和结团间形成的核力键的健能密切相关,再考虑到核内质子间的库仑势能,从理论上来说,一个基态核的结合能B(Z,A)就应该等于所含结团的结合能之和Bs,加上结团间形成的d核键的键能之和Bj,再减去所有质子间的库仑势能Bc。依据这个思路,我们给出了一个简单的结合能计算式:
B(Z,A)=Bs+Bj+Bn+Bc
=(NBa+zBT+mBHe+yBd)+[J+(I-J)/4]Bd+(A/2-Z)Wd-Z/2(Z/2-1)×0.63MeV
(Ba=28.296MeV,
BT=8.482MeV,
BHe=7.718MeV,
Bd=2.2246MeV
Wd=1.1123MeV)
该式中没有使用实验拟合参数,只使用了四种结团的结合能实验值。结合我们提出的原子核三维壳层结构,这个计算式可对轻核的结合能给出较现有各参数更精确的计算值。
由于这个计算式与现有理论非常不同,下面我们逐一对式中各项作以简要的解释:
http://s11/middle/5d87e963x76ec929dafda&690&690
Fig.9
Fig.9
︱轻核三维壳层结构的成健示意图。位于三维坐标中心的a结团小壳层构成U壳层,自旋与纸面平行。自旋与纸面垂直的另外4个a结团小壳层构成了V壳层。斜体字表示各支壳层的名称。图中用放射线表示单核子势能Wd,
Wd=1.1123MeV,
可折合为0.5条d核健。图中用两根直线表示同壳层的质子、中子间的d核健,两线的中间可标注d核健的序号,如J5、J6、J7,分别表示N7-P11、N6-P10、P8-N12间形成的d核健。V壳层的4个a结团小壳层分别与U壳层内的对应核子形成了J1、J2、J3、J4四条d核健,图中用单线表示。位于2s1/2壳层的P5、N9、P13、N17已经与U壳层内的对应核子形成了d核健,因此P5-N9-P13-N17间不能再成健,只有相互吸引的单核子势。
第一项:
BS =NBa+
zBT+mBHe+yBd
N=0,1,2,3,4,5
z+m+y=1
该项主要反映了原子核的结团结构,Bs表示核内结团的结合能之和。式中Ba,
BT, BHe,
Bd分别表示a结团、T结团、He结团、d结团的结合能;式中的N表示核内的a结团数,z、m、y分别为T结团、He结团、d结团的结团数。该项后面给出的参数条件只限于V壳层内的核素,即Z≤10的轻核。对不同壳层的核素结构,我们有不同的参数条件。在具体计算时,由于z+m+y=1,就是说除a结团有N个外,其余的结团只允许有1个,所以对核内不包含的结团可直接省略。
轻核的结团结构,我们主要依据核子的填充规则填充三维壳层结构而获得(见Fig.9),如核子P8填满V壳层的第一个a结团小壳层后,形成8Be的2a结构,核子N12填满第二个a结团小壳层后,形成12C的3a结构;也可以依据后面的参数直接计算得出。
第二项:
BJ=[J+(I-J)/4]Bd
I=N(N-1) J=0, 0.5, 1, 1.5, 2, 2.5,
3…
该项主要反映了核内结团间和结团与单核子间相互吸引的核力势能,这种势能只存在于成对的质子和中子间。式中的J表示结团与结团之间或结团与单核子间形成的d核健的数量。I=N(N-1)是核内a结团之间的相互作用数,N为核内a结团的数量,当核内还包含有T结团或He结团时,可折合成0.5个N粗略地计算结团之间的相互作用数。
在三维模型中,d核健一般都形成于相邻壳层的结团之间或同壳层的质子与中子间,参见Fig.9,如1s1/2壳层与2s1/2壳层的结团之间,最多可形成4条d核健,这些d核健两端的结团是相互垂直的。在V壳层,这些垂直于U壳层的结团间,处于同一支壳层的质子和中子间也可以形成d核健,如N6-P10,N7-P11,P8-N12。但是,处于2s1/2壳层的质子、中子间是个例外,由于它们已经分别与1s1/2壳层的成对核子形成了d核健,因此,同处于2s1/2支壳层的质子、中子间不能再形成d核健,相互间只具有核力势能Wd。另外,不同壳层的质子和中子间也不能形成d核健,但相互间仍具有相互吸引的核力势能Wd。由于上述核力势能Wd的大小约等于d核健健能的一半,为了计算的方便,我们把这种核势能Wd折合为1/2条d核健,因此J的值可以取整数和半整数。上述的方法只是一种粗略的近似,更精确的描述应该由核子间相应的波函数给出。
由于原子核是一个量子力学体系,核内的核子均处于束缚态和单核子态的叠加状态,只是存在的几率不同(这一点,我们在下面分析具体的核结构时,再作进一步地说明)。因此,在核力范围内(r≤10fm),除了同壳层的质子、中子间能形成d核健(即处于束缚态)外,不同壳层的质子、中子间均具有相互吸引的单核子势Wd,这种效应在原子核中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当核内的a结团数即N>3时,我们必须考虑这种效应。在计算结合能时需要在d核健数J的基础上再附加[N(N-1)-J]/4条d核健数。当核内的a结团数少于3个时,即N≤3时,该附加项可以忽略,可直接写成BJ=JBd。
第三项:
Bn=-(A/2-Z)Wd
该项只用于丰中子核,反映的是结团外多余的中子间具有的排斥势能。多余中子间具有的这种排斥力是一种有限作用力,因此只与核子数A相关而不是A的平方。这种作用力在现有的核理论中没有描述,但是在丰中子核中是普遍存在的。在具体的计算中,对于稳定核和缺中子核,即(A/2-Z)<1时,该项可忽略。
利用该项也可以计算单中子的分离能,在我们的模型中单中子的分离能Sn可看作是最后一个中子具有的健能JBd减去单中子间的排斥能(A/2-Z)Wd,即Sn=JBd
-(A/2-Z)Wd。
第四项:
Bc=-Z/2(Z/2-1)×0.63MeV
该项反映的是核内质子间的库仑势能。在三维模型中,大部分原子核都是由a结团构成的,由于每个a结团包含有2个质子,因此,质子间的相互作用是以2个为单位发生的,相互作用数为Z/2(Z/2-1),而不是传统理论中的1/2×Z(Z-1)。但是,在丰质子核中,多余的质子以单核子的形式存在,质子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接近于传统理论,其中少数的a结团也可折合为单个质子处理,因此质子间的库仑能可表示为:Bc=-1/2×Z(Z-1)×0.63MeV。对于a结团数N≤3的基态核(Z≤6),该库仑能项可直接表示为:Bc=-Z×0.63MeV。
式中的ac=-0.63MeV也是我们用一个经典公式得出的,而没有采用传统理论中的平均值。三维模型中质子与质子间的距离R约等于2Rd=2.74fm,我们将R=2.74fm代入式:
ac=-1/4πε0 * 6e^2/5R=-0.63MeV
就可得出质子间的平均库仑能。由于ac表示的是质子间的排斥能,因此在计算式中取负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