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辰故事的解析
在电影《小人国》中,辰辰的故事是最有争议的,有很多朋友看了《小人国》之后,对辰辰等南德产生了很强烈的同情心,导演在辰辰等南德的这个片段里,加上了有点凄婉的音乐,就给辰辰等南德的这个情节添加了几分忧伤,在这种背景之下,有些妈妈看了心里就会难受,就有了疑惑,为什么老师不帮助辰辰,让孩子从春等到夏,从夏等到冬?
现在我们来解释一下辰辰等南德这个故事的实际情况。辰辰是四岁才转到芭学园来的,四岁之前她上的是一个传统幼儿园,她来到芭学园之后,已经是一个经历过幼儿园离别期的孩子了,爸爸妈妈把她送到芭学园,没有像对待两岁多或者三岁的孩子那样,陪伴她度过一个对陌生环境的熟悉期,而是把她放下就离开了。遇到这种情况,不要说一个四岁的孩子,就是一个四十岁的成人,内心也会感觉到凄凉和忧伤,会恐慌、会担心。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让自己突破困境呢?如果这时遇见一个曾经熟悉的人和熟悉的事情,就可以由这个熟悉的人带领他进入新的环境和新的人群,南德就扮演了这个熟悉人的一个角色。他成为辰辰与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之间的桥梁。
南德跟辰辰住在同一个小区里,他们从小就很熟悉,两家关系也非常好。辰辰之所以转来芭学园,是因为受到了南德妈妈的感染,这说明南德已经在芭学园呆了一段时间而且状态比较好,在辰辰转来之后,南德就成为辰辰的安全依恋对象,于是辰辰每天早晨会在教室门口等南德,等到南德来了以后,两个人一起进教室。这个期间老师们对辰辰有过密集的帮助过程,虽然电影里选择这样的镜头不多,但大家也能看到,有小海老师陪着辰辰坐在门口,有李娜老师创造出一个快乐的游戏,试图使辰辰发笑并接纳她作朋友,有小姜老师劝辰辰进教室,并建议辰辰到教室里去等,因为外面太冷了……但在电影里,导演想要的是辰辰单独等南德的镜头,因为帮助的过程琐碎而漫长,而电影要的是一个能打动人的情节,在教育和孩子的自然状态之间,导演选择了等待的镜头。所以说电影演的并不是完全的现实生活,电影会剪辑、会挑选,因为电影是艺术。
接下来我们再分析一下辰辰等南德这件事情本身,它对辰辰意味着什么?我们成人为什么会难受?
首先,辰辰等南德是辰辰所需要的,是孩子采取的解决自己困难的一种方式,作为成人来说,我们应该支持孩子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帮助她成功,这会给孩子带来良好的自我效能认知,使他以后有信心自己想办法解决自己遇到的困境,如果我们老师强行阻断了这个过程,孩子就得不到这样的成长和收获,所以当时老师的帮助目的不是要使辰辰不再等南德,而是在等待时的心理状态。至于具体怎样帮助的,大家在电影中可以看到一些。那虽然是一片叶子,但我们通过它也能判断出秋天来了,电影中三位老师的帮助虽然方法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
其二,从儿童的社会性能力成长来看,他们的一生有可能会泛泛的交很多朋友,但是一个人深入的、长久的去了解另外一个人的情感、思想、行为意图,却是很难得的一件事,正所谓知己难求,辰辰和南德的关系,正是一个可以成为知己的关系,这样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说辰辰等待南德,并跟他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这是一件好事。
其三,辰辰并不是一整天都在等南德,辰辰等南德的时间取决于南德来得早还是晚,有时候辰辰只需要等五分钟,南德就来了,有时候需要等四十分钟,最长的等过一个小时,但这个等待对辰辰是有意义的,我们不能认为辰辰在等待的时候什么都没做,因为在等待的时候她内心怀揣着一个信念,她要实现她的信念,这对人类来说是神圣和伟大的。这个信念实现的过程的那种感受,那种专注的、纯粹的、信任的、温暖的感觉,将会定格在孩子的人格元素中,成为孩子人格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不应该强行的阻断。
其四,我们成人为什么会难受,为什么会感觉这种等待是忧伤的、可怜的、孤独的?据我了解,辰辰在等南德的时候没有任何情绪,只是在等待。而那些忧伤啊、可怜啊、孤独啊,很可能是我们每个看到这个过程的成人强加给她的,是成人自己内心的投射。对于一件艺术品,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不同感受的人,看到它会有不同的认识。电影是艺术品,导演想用辰辰这个故事来拨动一下大家被生活历炼的有点麻木的心,我想他成功了。所以大家不能把《小人国》电影给自己的共鸣看成是芭学园的教育。
最后辰辰在等待中到底获得了什么,大家可以看十八集《成长的秘密》。
辰辰会由于这段等待,获得了自己能够被别人接纳的自信。获得了与他人交往的行为模式。最后,让她在一生受用。在南德离开后,她获得了新的朋友,在《成长的秘密》中有着这方面的感人故事,大家可以去看看那部片子。
还有关于把两个孩子分开的事情,当时我不确定分开好还是继续让他们在一起好,现在看来,如果我们算一笔帐的话,不把他们分开要比分开好。当时我是尊重孩子家长的要求把两个孩子给分开了,现在看来这是不信任孩子的做法,我们不相信孩子在建立起自己的交往模式和信心后会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所以才会做把他们分开那样的蠢事。
好在人是一个可以自我调节的动物,在十八集《成长的秘密》中我们看到这种生命的奇迹。孩子自动纠正了我们成人所犯的错误,使可能不好的事情有了好的结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