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志和中医里“神”有些相似,即意念、感情,是人体一切精神活动的总称,如《尚书》:“诗言志,歌永言。”狭义的志指则主要指意志、记忆、部分情志活动等,具体说来,一是指要有所作为的意愿或决心,也即志向。如《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尔志?”三国魏•曹操
《观沧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二是指记忆力。如《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成语又有永志不忘、博闻强志等。而笔者要说的“志”则是就其狭义而言。
志向和记忆力,二者意思似乎差别很大,怎么要放在一起来讨论呢?如果稍加推究就可明白,虽其名为二,而其实为一,都与人的肾脏有关。黄帝内经说,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精气充盛,则脑髓充而精力旺盛,记忆力强;肾精气不足,则精神不振,健忘。《素问.宣明五气》又说:“……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王冰注:“专意而不移者也。”可见,人的意志、志向也由肾所主管与收藏。肾气充足的人意志坚定,志向高远,精力旺盛;肾气虚弱的人则胸无大志,意志消沉,精神萎靡。由此可知,古往今来的伟大人物,首先是因为其肾脏发达、肾气充盛,才使得他们英机勃发而具有了征服天下的志向,也正是同样的原因,又使他们智慧超群而具有了建功立业的能力。正如《三国演义》中曹操所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对于孔子这话,很多人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思考,为什么是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呢?其实这个问题也可以从《黄帝内经》里找到答案。其第一章《灵枢》中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还说:“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这两段话,显然说明,女子每七年一个变化,男子每八年一个变化,女七岁、男八岁肾气更加充足,由于肾主骨,齿又为骨之余,此时开始换牙,又由于肾其华在发,此时头发开始快速生长。随着肾气的骤然提升,人的意志力、记忆力都得到明显提升,是该到了上学的时候了。女十四、男十六肾脏快速发育、肾气更加充盈,此时男女都进入青春期,具备了生儿育女的功能。肾藏志,这时人不但记忆力产生飞跃,也正是立志的好时候,包括孔子在内的许多人也正在此时人生觉醒并立下大志。比如继位伊始的汉武帝,血气方刚,志向远大,智慧超群,无所畏惧,对内励精图治,改革图强,对外开疆拓土、国威远扬。他北击匈奴,南平岭南,西扩西域,东拓辽东,开辟丝绸之路,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如此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继位时正好十六岁。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战略家、诗人和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写出“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诗句,并以此表明自己的志向时,也正好十六岁。稍微早熟一点的周恩来,喊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时,是十四岁。俄罗斯历史上唯一一个冠以“大帝”的女皇——叶卡捷琳娜,在嫁给彼得三世进入俄宫的第一天,就在偶像彼得大帝的画像前驻足许久,模仿对方的站姿和手势,那一刻心中的熊熊志向烧得劈啪作响,她在致敬英雄领袖的同时便立定了见贤思齐的决心,那一年,她正好十四岁。
肾作为先天之本,在出生后肾精就相当充足,加上后天食物的不断供养,基本上每七八年得到一次强化,第一个七八年,即人七八岁时是个开始读书学习的最好时间,第二次强化,即十五六岁是个立志的最好时间,到了第四次强化,即女子四七二十八,男子四八三十二,应该是人肾气最盛、骨壮精满的生命力制高点,此时是人的志向也最高,记忆力、判断力、意志力也最强的巅峰时期。此后,人到中年,肾的功能开始衰退,便很少再有冲天之志,也很少再去风风火火闯九州,诗和远方在心中黯淡,更多的是渴望安宁和回归,对人对事变得平和与圆润,一切变得不紧不慢,悠哉悠哉。这与其说是成熟了,倒不如说是生命力衰退了,从根本上说就是肾的功能减弱了。
基于以上认识,一、人到了青春期,也就是十五六岁,此时正好要上高中,一定要立志,并趁此精力正足,趁此血气正盛,趁此记忆正佳,趁此青春正好,努力追求理想,努力走向远方,努力拼搏未来,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辉煌,到了闭眼的时候,也才会如王阳明一样说到“此心光明,夫复何求”!二、肾发育良好、肾功能强大,会促使人有远大志向和超强记忆力,而一个人拼命读书不断提升记忆力,反复励志而又树立雄心壮志,也必然会刺激肾脏促使其发育更加良好,功能更加强大。一阴一阳之谓道,它们又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这就提醒我们,即便是为了提升生命力,也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啊,因为人没有了志向,没有了向上的动力,人体尤其是肾脏功能很快会衰退,人也就会必然加速衰老和死亡。看来,理想、奋斗、学习,还是健康长寿的一个秘诀呢!就此而言,人不但十五六岁要立志、要学习(当然那是最佳时机),而且要生命不息,理想不灭,奋斗不止,学习不辍。正如曹操所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也如王勃所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黄帝内经还告诉我们,肾不但藏志,主志向和记忆力,而且还藏精,决定人的生殖和发育。也许在上天看来,只有志向远大、智慧超群者,才配拥有超强的肾功能,才配拥有更强的生殖力,也才会有更多机会吸引或者征服异性,也才会留下更多更优秀的后代。比如,查理曼大帝,这个欧洲版的秦始皇,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了西欧,而他一生有20个子女,现今其后裔在欧洲、美国以及其它各地加起来有约六亿人。而蒙古大帝成吉思汗,先后有妻妾44人,国土面积最大时超过4500万平方公里,通过科学家测算目前有大约一点六亿人具有他的遗传基因。于十五岁立志学习的文圣孔子,其后裔到现在也已有300万人。肾藏志又藏精,肾气充盈则志向高远、智商高拔,同时又精力旺盛、欲望强烈。仔细想来,上天不正是通过如此巧妙的安排,才保证了这个世界的生生不息以及人类基因的不断优化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宋代朱熹说:“百学须先立志。”战国墨翟说:“志不强者智不达。”三国曹植说:“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宋代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清代曾国藩则更明确地说:“何必择时,何必择地,但自问立志真不真耳。”古往今来,有无数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但从脏器功能的角度,从生长发育的角度,从天道的角度来说立志,却还未曾见过,因此,本文就另辟蹊径,别说立志,以期抛砖引玉。
最后,又想起汉乐府民歌《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立志,学习,能不重视吗?奋斗,努力,能不趁早吗?
立志别说
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志和中医里“神”有些相似,即意念、感情,是人体一切精神活动的总称,如《尚书》:“诗言志,歌永言。”狭义的志指则主要指意志、记忆、部分情志活动等,具体说来,一是指要有所作为的意愿或决心,也即志向。如《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尔志?”三国魏•曹操 《观沧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二是指记忆力。如《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成语又有永志不忘、博闻强志等。而笔者要说的“志”则是就其狭义而言。
志向和记忆力,二者意思似乎差别很大,怎么要放在一起来讨论呢?如果稍加推究就可明白,虽其名为二,而其实为一,都与人的肾脏有关。黄帝内经说,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精气充盛,则脑髓充而精力旺盛,记忆力强;肾精气不足,则精神不振,健忘。《素问.宣明五气》又说:“……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王冰注:“专意而不移者也。”可见,人的意志、志向也由肾所主管与收藏。肾气充足的人意志坚定,志向高远,精力旺盛;肾气虚弱的人则胸无大志,意志消沉,精神萎靡。由此可知,古往今来的伟大人物,首先是因为其肾脏发达、肾气充盛,才使得他们英机勃发而具有了征服天下的志向,也正是同样的原因,又使他们智慧超群而具有了建功立业的能力。正如《三国演义》中曹操所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对于孔子这话,很多人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思考,为什么是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呢?其实这个问题也可以从《黄帝内经》里找到答案。其第一章《灵枢》中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还说:“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这两段话,显然说明,女子每七年一个变化,男子每八年一个变化,女七岁、男八岁肾气更加充足,由于肾主骨,齿又为骨之余,此时开始换牙,又由于肾其华在发,此时头发开始快速生长。随着肾气的骤然提升,人的意志力、记忆力都得到明显提升,是该到了上学的时候了。女十四、男十六肾脏快速发育、肾气更加充盈,此时男女都进入青春期,具备了生儿育女的功能。肾藏志,这时人不但记忆力产生飞跃,也正是立志的好时候,包括孔子在内的许多人也正在此时人生觉醒并立下大志。比如继位伊始的汉武帝,血气方刚,志向远大,智慧超群,无所畏惧,对内励精图治,改革图强,对外开疆拓土、国威远扬。他北击匈奴,南平岭南,西扩西域,东拓辽东,开辟丝绸之路,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如此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继位时正好十六岁。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战略家、诗人和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写出“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诗句,并以此表明自己的志向时,也正好十六岁。稍微早熟一点的周恩来,喊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时,是十四岁。俄罗斯历史上唯一一个冠以“大帝”的女皇——叶卡捷琳娜,在嫁给彼得三世进入俄宫的第一天,就在偶像彼得大帝的画像前驻足许久,模仿对方的站姿和手势,那一刻心中的熊熊志向烧得劈啪作响,她在致敬英雄领袖的同时便立定了见贤思齐的决心,那一年,她正好十四岁。
肾作为先天之本,在出生后肾精就相当充足,加上后天食物的不断供养,基本上每七八年得到一次强化,第一个七八年,即人七八岁时是个开始读书学习的最好时间,第二次强化,即十五六岁是个立志的最好时间,到了第四次强化,即女子四七二十八,男子四八三十二,应该是人肾气最盛、骨壮精满的生命力制高点,此时是人的志向也最高,记忆力、判断力、意志力也最强的巅峰时期。此后,人到中年,肾的功能开始衰退,便很少再有冲天之志,也很少再去风风火火闯九州,诗和远方在心中黯淡,更多的是渴望安宁和回归,对人对事变得平和与圆润,一切变得不紧不慢,悠哉悠哉。这与其说是成熟了,倒不如说是生命力衰退了,从根本上说就是肾的功能减弱了。
基于以上认识,一、人到了青春期,也就是十五六岁,此时正好要上高中,一定要立志,并趁此精力正足,趁此血气正盛,趁此记忆正佳,趁此青春正好,努力追求理想,努力走向远方,努力拼搏未来,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辉煌,到了闭眼的时候,也才会如王阳明一样说到“此心光明,夫复何求”!二、肾发育良好、肾功能强大,会促使人有远大志向和超强记忆力,而一个人拼命读书不断提升记忆力,反复励志而又树立雄心壮志,也必然会刺激肾脏促使其发育更加良好,功能更加强大。一阴一阳之谓道,它们又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这就提醒我们,即便是为了提升生命力,也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啊,因为人没有了志向,没有了向上的动力,人体尤其是肾脏功能很快会衰退,人也就会必然加速衰老和死亡。看来,理想、奋斗、学习,还是健康长寿的一个秘诀呢!就此而言,人不但十五六岁要立志、要学习(当然那是最佳时机),而且要生命不息,理想不灭,奋斗不止,学习不辍。正如曹操所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也如王勃所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黄帝内经还告诉我们,肾不但藏志,主志向和记忆力,而且还藏精,决定人的生殖和发育。也许在上天看来,只有志向远大、智慧超群者,才配拥有超强的肾功能,才配拥有更强的生殖力,也才会有更多机会吸引或者征服异性,也才会留下更多更优秀的后代。比如,查理曼大帝,这个欧洲版的秦始皇,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了西欧,而他一生有20个子女,现今其后裔在欧洲、美国以及其它各地加起来有约六亿人。而蒙古大帝成吉思汗,先后有妻妾44人,国土面积最大时超过4500万平方公里,通过科学家测算目前有大约一点六亿人具有他的遗传基因。于十五岁立志学习的文圣孔子,其后裔到现在也已有300万人。肾藏志又藏精,肾气充盈则志向高远、智商高拔,同时又精力旺盛、欲望强烈。仔细想来,上天不正是通过如此巧妙的安排,才保证了这个世界的生生不息以及人类基因的不断优化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宋代朱熹说:“百学须先立志。”战国墨翟说:“志不强者智不达。”三国曹植说:“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宋代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清代曾国藩则更明确地说:“何必择时,何必择地,但自问立志真不真耳。”古往今来,有无数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但从脏器功能的角度,从生长发育的角度,从天道的角度来说立志,却还未曾见过,因此,本文就另辟蹊径,别说立志,以期抛砖引玉。
最后,又想起汉乐府民歌《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立志,学习,能不重视吗?奋斗,努力,能不趁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