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联中的阴阳
2022-11-03 13:43:27
标签: 文化
对联是即景即事以简短对仗句写出所感所思的一种文体。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其基础要素,词类相当、结构相同是其语法要素,节奏相应、平仄相谐是其声律要素。对联的这三要素决定了其在形式上整齐中有变化,在内容上差异里有和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看,它绝对符合对立统一规律;用中华传统文化来看,它又完全符合古代的阴阳观,任何一副对联,都是一个太极,里面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元素,是阴阳的和谐统一。
众所周知,在形式上,对联以汉语的不同声调为基础交错排列成句,形成平仄。所谓平,就是指古汉语中的平声,现代汉语中的阴平和阳平,其发音较长,声调不升不降或升幅较小,其属性以“静”为主,按阴阳论概念划分,应属阴,如:东、支、微、先、萧、歌等等;所谓仄就是指古汉语中的上去入三声或者现代汉语中的上声和去声,其音调与平声正好相反,它发音较短,声调升降明显,其属性以“动”为主,按阴阳论概念划分,应属阳,如:董、肿、纸、遇、物、月等等。在对联中,平仄都是讲究交替、相对和平衡的。这使得句子产生抑扬顿挫的乐感,让人读来朗朗上口,听来声声入耳。其实仔细想来,这种形式的和谐不正是阴阳平衡规律在对联中的运用吗?
不仅如此,对联就其所描绘的内容,在时间上有先有后,有古有今,有春夏也有秋冬,有追忆也有展望;在空间上,有上有下,有高有低,有内有外,有远景也有近景;在体量上,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有长有短,有细微毫介也有广辽无垠。在感觉上,有声有色,有香有味,有软有硬,有明暗也也有冷暖;在对象上,有景有情,有物有人,有虚有实,有自然也有社会;在章法上,有放有收,有出有对,有呼有应,有对比也有顺承;在格调上,有忧伤有欢乐,有优美有崇高,有低沉有高昂,有现实也有浪漫,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根据我国的阴阳学说,凡是积极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外延的、主动的、刚性的、方的、运动的、山南水北都属于阳,凡是消极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内收的、被动的、柔性的、圆的、相对静止的、山北水南都属于阴。而对联在内容上的反差、在章法上的变化、在格调上的抑扬,又何尝不是宇宙大道、天地阴阳在对联中的体现呢?
首先,对联的每一句句内平仄是相间或者说是交替的。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这就保证了句内声调的高低错落、起伏有致。其次,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又是平仄相反的,虽然说不要求字字相反,但起码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如“春风放胆来梳柳,细雨瞒人去润花”,其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另外,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如谢缙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不但上联尾字“浅”必须是仄声,下联尾字“空”必须是平声,而且上联分句的尾字“苇”必须与下联分句的尾字“笋”平仄相反。当然,这里按照古音,“苇”是平声,“笋”是仄声。
如上所述,平就是阴,仄就是阳,那么上文所举例子,所有平仄都可以换成阴阳。由此可见,对联的一句之间阴阳是相间的,它平平仄仄、错落如珠,阴阴阳阳,相辅相成;上下句之间阴阳是相反的,而且阴阳总数要求又是相等的,仄仄平平,阴阳相称,阳阳阴阴,相反相成。正所谓“一叶一世界,一花一菩提”,而就对联来说,一联一太极,太极分阴阳,阴中总有阳,阳中又有阴,两联成一副,阴阳成太极。正是由于阴阳的相间、相反、平衡才构成了对联形式上的阴阳相济、阴阳和合。
如明末顾宪成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按古音韵其平仄是,平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句内平仄相间,上下句则平仄相对,上联平七仄四,下联仄四平七,合在一起,平仄各有十一。上联分句停顿“声”用平声,下联分句停顿“事”与之相对用仄声,上句尾字“耳”用仄来起,下句尾字“心”用平来收,这些就从形式上保证了对联的音调和谐、阴阳平衡。从内容上说,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写自然,写动静,写外部环境,写实,为阳;而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写社会,写事理,写内心世界,写虚,属阴。所谓“高去而低复,低尽而高还”,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样,就使得上下联之间无论是平仄还是意义,都做到了阴阳巧妙搭配,组合相得益彰。
就内容而言,其它如明末清初王夫之联:“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上联“清风”吹来,自然为动,“有意”“留”又为动作,故上联为动为阳。下联明月无语,自然属静,“无心”也属静,连月光的照耀都悄无声息,故下联为静为阴。更加上“明”“清”的镶嵌,表面看来是形容词,同时也语意双关,也指清朝和明朝,作者通过这幅意带双关又拟人化的景联,就巧妙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再如徐悲鸿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上联意境阔大,有豪迈之气、悲壮之感,当然属阳;下联景象清新,有婉约之风、缠绵之意,相对属阴。这样上下两联组合在一起,就写出了作者的侠骨柔肠、剑胆琴心。再如苏轼题武昌黄鹤楼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淘尽古今愁。”上联写空间,实中有虚;下联写时间,虚中有实。上联阳中有阴,总体为阳;下联阴中有阳,整体属阴。这样上下两联一阳一阴、珠联璧合,写出了作者登楼所见所感,一个眼观六合、胸怀天下、思接千载、怀古伤今的苏轼形象便跃然纸上。
可见,对联的关键在于讲究对仗。首先是上下联的字数、词义、词性、平仄都要对仗,这就是所谓“言对”,也即语言形式的对仗。其次上下联所描述的事物也要对仗,这就是所谓“意对”,也就是思想内容上的对应。“言对”保证了对联的形式美,“意对”则又保证了对联的意蕴或者意境美。当然就形式而言,对联还可以玩出许多称为“格”的花样,如嵌字、卷帘、谐音、双关、析字、联珠、反复、顶针等,这些讲究又可以将对联中的阴阳发挥到得更加淋漓尽致。
古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地有大道,万物分阴阳。日月星辰如此,风霜雨雪如此,花草树木如此,鸟兽虫鱼如此,文字、文章、文化亦如此,而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文学形式——对联,尤其如此。它仿佛就是因太极而生,基阴阳而成,随阴阳而化,又从而在揭阴阳之秘、证阴阳之理,穷阴阳之义!
论对联中的阴阳
对联是即景即事以简短对仗句写出所感所思的一种文体。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其基础要素,词类相当、结构相同是其语法要素,节奏相应、平仄相谐是其声律要素。对联的这三要素决定了其在形式上整齐中有变化,在内容上差异里有和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看,它绝对符合对立统一规律;用中华传统文化来看,它又完全符合古代的阴阳观,任何一副对联,都是一个太极,里面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元素,是阴阳的和谐统一。
众所周知,在形式上,对联以汉语的不同声调为基础交错排列成句,形成平仄。所谓平,就是指古汉语中的平声,现代汉语中的阴平和阳平,其发音较长,声调不升不降或升幅较小,其属性以“静”为主,按阴阳论概念划分,应属阴,如:东、支、微、先、萧、歌等等;所谓仄就是指古汉语中的上去入三声或者现代汉语中的上声和去声,其音调与平声正好相反,它发音较短,声调升降明显,其属性以“动”为主,按阴阳论概念划分,应属阳,如:董、肿、纸、遇、物、月等等。在对联中,平仄都是讲究交替、相对和平衡的。这使得句子产生抑扬顿挫的乐感,让人读来朗朗上口,听来声声入耳。其实仔细想来,这种形式的和谐不正是阴阳平衡规律在对联中的运用吗?
不仅如此,对联就其所描绘的内容,在时间上有先有后,有古有今,有春夏也有秋冬,有追忆也有展望;在空间上,有上有下,有高有低,有内有外,有远景也有近景;在体量上,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有长有短,有细微毫介也有广辽无垠。在感觉上,有声有色,有香有味,有软有硬,有明暗也也有冷暖;在对象上,有景有情,有物有人,有虚有实,有自然也有社会;在章法上,有放有收,有出有对,有呼有应,有对比也有顺承;在格调上,有忧伤有欢乐,有优美有崇高,有低沉有高昂,有现实也有浪漫,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根据我国的阴阳学说,凡是积极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外延的、主动的、刚性的、方的、运动的、山南水北都属于阳,凡是消极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内收的、被动的、柔性的、圆的、相对静止的、山北水南都属于阴。而对联在内容上的反差、在章法上的变化、在格调上的抑扬,又何尝不是宇宙大道、天地阴阳在对联中的体现呢?
首先,对联的每一句句内平仄是相间或者说是交替的。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这就保证了句内声调的高低错落、起伏有致。其次,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又是平仄相反的,虽然说不要求字字相反,但起码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如“春风放胆来梳柳,细雨瞒人去润花”,其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另外,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如谢缙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不但上联尾字“浅”必须是仄声,下联尾字“空”必须是平声,而且上联分句的尾字“苇”必须与下联分句的尾字“笋”平仄相反。当然,这里按照古音,“苇”是平声,“笋”是仄声。
如上所述,平就是阴,仄就是阳,那么上文所举例子,所有平仄都可以换成阴阳。由此可见,对联的一句之间阴阳是相间的,它平平仄仄、错落如珠,阴阴阳阳,相辅相成;上下句之间阴阳是相反的,而且阴阳总数要求又是相等的,仄仄平平,阴阳相称,阳阳阴阴,相反相成。正所谓“一叶一世界,一花一菩提”,而就对联来说,一联一太极,太极分阴阳,阴中总有阳,阳中又有阴,两联成一副,阴阳成太极。正是由于阴阳的相间、相反、平衡才构成了对联形式上的阴阳相济、阴阳和合。
如明末顾宪成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按古音韵其平仄是,平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句内平仄相间,上下句则平仄相对,上联平七仄四,下联仄四平七,合在一起,平仄各有十一。上联分句停顿“声”用平声,下联分句停顿“事”与之相对用仄声,上句尾字“耳”用仄来起,下句尾字“心”用平来收,这些就从形式上保证了对联的音调和谐、阴阳平衡。从内容上说,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写自然,写动静,写外部环境,写实,为阳;而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写社会,写事理,写内心世界,写虚,属阴。所谓“高去而低复,低尽而高还”,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样,就使得上下联之间无论是平仄还是意义,都做到了阴阳巧妙搭配,组合相得益彰。
就内容而言,其它如明末清初王夫之联:“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上联“清风”吹来,自然为动,“有意”“留”又为动作,故上联为动为阳。下联明月无语,自然属静,“无心”也属静,连月光的照耀都悄无声息,故下联为静为阴。更加上“明”“清”的镶嵌,表面看来是形容词,同时也语意双关,也指清朝和明朝,作者通过这幅意带双关又拟人化的景联,就巧妙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再如徐悲鸿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上联意境阔大,有豪迈之气、悲壮之感,当然属阳;下联景象清新,有婉约之风、缠绵之意,相对属阴。这样上下两联组合在一起,就写出了作者的侠骨柔肠、剑胆琴心。再如苏轼题武昌黄鹤楼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淘尽古今愁。”上联写空间,实中有虚;下联写时间,虚中有实。上联阳中有阴,总体为阳;下联阴中有阳,整体属阴。这样上下两联一阳一阴、珠联璧合,写出了作者登楼所见所感,一个眼观六合、胸怀天下、思接千载、怀古伤今的苏轼形象便跃然纸上。
可见,对联的关键在于讲究对仗。首先是上下联的字数、词义、词性、平仄都要对仗,这就是所谓“言对”,也即语言形式的对仗。其次上下联所描述的事物也要对仗,这就是所谓“意对”,也就是思想内容上的对应。“言对”保证了对联的形式美,“意对”则又保证了对联的意蕴或者意境美。当然就形式而言,对联还可以玩出许多称为“格”的花样,如嵌字、卷帘、谐音、双关、析字、联珠、反复、顶针等,这些讲究又可以将对联中的阴阳发挥到得更加淋漓尽致。
古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地有大道,万物分阴阳。日月星辰如此,风霜雨雪如此,花草树木如此,鸟兽虫鱼如此,文字、文章、文化亦如此,而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文学形式——对联,尤其如此。它仿佛就是因太极而生,基阴阳而成,随阴阳而化,又从而在揭阴阳之秘、证阴阳之理,穷阴阳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