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解读十字寺的真正历史

(2012-01-29 20:14:44)
标签:

文化

怎样解读十字寺的真正历史

 

春节期间读的书中,读了一份打印的《燕山》,关于十字寺,《燕山》中说:

“也是这一年,另一个文明奇迹始于房山——一位名叫列班·扫马的蒙古突厥人,从大房山猫耳山脚下的景教寺院——“十字寺”启程,与马可·波罗相向而行,循着马可·波罗的来路,向西,沿丝绸之路南路,即河西走廊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边缘,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的茫漠旅途。”

只这一百多个字就把十字寺打发过去了。

 

“十字寺”也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且在世界基督教、天主教中有着极大的影响。至今,来自各地基督徒和天主教徒朝拜的也很多,他们还捐款给当地修路,助学,保护遗址。

十字寺的重要性可以从一件事情说起,在国民党政府古物南迁时,十字寺的两件重要文物被南迁了。当时在北京郊区南迁的文物中,只此一例。这两件文物至今仍存在南京博物院。

进入21世纪后,十字寺还有了重大发现——那是传奇般的发现,令有的外国研究者艳羡不已。

对于十字寺,在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态度,第一是谨慎的态度。认为十字寺是一处基督教重要的中国境内仅有的遗址,和西安出土的《景教流行碑》相映生辉。辽碑、元碑都是不可多得的文物,遗址更加重要,应该加强保护,加强研究,暂缓开放。至于列班扫马是否在这里修行,是否是从这里出发去了耶路撒冷,证据不足,那只是一个外国人的推想,所以,在学术上是回避的。

开放的态度认为:聂斯脱利大主教主张圣母玛利亚身上兼具神性和人性的双重性格,虽然她诞育了圣子耶稣,也不能证明她就是神,而是人做了神的事业,她的身上具有人和神的两种属性。她留下的诞育耶稣的遗物很多,其中包括圣杯。

聂斯脱利败诉后,本人被宗教裁判所放逐到中东沙漠。他的信徒们带着圣杯和圣物追随他进入中东,为了保障圣物的安全,其中有的弟子继续向东进入了中国,在唐高祖武德年间到达长安,受到大唐王朝的欢迎和保护,在后来的唐太宗保护下,他们自称“景教”,达到了“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程度。十字寺在这个时代已经建成,成为景教寺院。唐武宗年间灭佛,景教受到冲击,圣物可能是这时候转移到了房山深山中的这座寺院里。到了元代,在唐妃娘娘的保护下,建起了宏大的寺院。笔者在调查金陵时(1978年)听当地老人讲,民国时期,有教士出资雇人盗掘十字寺,结果没有挖到珍宝。其实,这时重要文物已经被转移走了。有人认为《达芬奇密码的最后解读》应该在房山,在十字寺。列班扫马在十字寺住的几年,实际上是保护圣物,去耶路撒冷游历欧洲特别是去巴黎,都和圣物有关。

这后一种开放的态度也是说得通的解读,这其中历史大事件都有记载。既然连“成周”甲骨都可以说成是召公带到琉璃河的,这样解读十字寺也还是可以的。许多介绍文物遗址的电视片都兼带介绍传说,看来是人们能够接受的。但是,要注明是后人推论。

北京天主教三自爱国会主教于牧师很关心这件事,也关心他自己作品。如今他的年龄已经很大了,应该及时采访他。

本来,参加过周口店发掘的还有一个人,由于不及时采访,过世了。

太可惜了。

为什么不对十字寺下工夫?有三个原因,其一,作者确实不懂,不了解,当然写不出来。其二,是担心拍摄困难,而且要多开支。因为十字寺附近的山势很陡,道路狭窄,车上去有危险。特别是左侧岔道的猫儿山,更加陡峭。我是曾经要求他们在那里拍摄的,因为它是北京西山的主峰,险峻之外,也非常美丽壮观。可是,一旦出事就麻烦了。其三,拍摄十字寺,回避不了十字寺的文物,那就要到南京去拍摄,不但多开销,手续也很麻烦。

  

有害于房山文化

 

除了十字寺,我又研究了一遍关于《燕山》中写的周口店、云居寺、金陵部分。总的感觉是:这部片子如果播出,会起到伤害房山文化的作用,而且决不能低估这种伤害,它对房山文化的曲解、本身学术品质的低下,以及出现的大量错误硬伤(致命硬伤),会留给人们很深的印象。

这种伤害表现为:人们看了后说:房山文化,无非如此,而从此对房山文化漠视,对房山旅游也失去了兴趣。

房山文化可不是“无非如此”,而是作者没有将可看可思可考者表达出来。

房山文化引来无数学者瞩目,对作者最起码的要求,也应将上报国务院的报批材料和国务院批准材料中的说的话引用些吧。

房山文化(而且表现为一件件具体的文物),明明有世界影响,可是,你没有写出来,拍出来,顶多写成省市级的影响,这就是对房山文化的伤害。(比如说金陵)

一个扭曲的缩小了的虚假的房山文化不可能吸引人。

 

房山文化包装的壳体很厚,内涵很深,确实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能准确描述——可是,这部所谓的剧本,不但没有触及到房山文化,甚至连壳体都没有描述。

细看,除了对历史有些华丽语言的表述外,通篇很少见到关于房山文物的描述,除了北京人头盖骨之外,百余件代表性文物也都没有提到,连标志性文物都没有提到——作者似乎没有到过房山,或者极少到过房山。

或曰:这不是写房山的,如同题目《燕山》,而看下来也不是写燕山的。

周口店的发掘现场(这次发掘是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同意)、云居寺学术会议(国际性的),这么重要的信息都不关注不屑听,我不相信能够写出拍出什么好片子来。

如果说房山文化质量有一米高,这个本子达到10厘米都是高估。即便达到的部分也是在网上搜来的那点东西,并且还没有认真研究,思索,而是拼凑了一篇东西。

为什么表面上看着似乎还可以,细看则问题如此之大?

是两个原因一个是玩了点技巧:即塑造(编造)一个人物(百岁老人)来叙述,比如召公、贾兰坡来讲故事;再就是语言花哨,但没有真东西。比如翻开的第一篇关于周口店,就是80年前的观点和事件。实际上,周口店的最新发现、最新研究成果,早就超过了“从猿到人”这个主题。

而关于那个塑造的百岁老人,根本不存在,就是玩“穿越”的产物,如果用一个实际上不存在,编造出来的人物来叙述房山文化,谁还相信房山文化?

这种片子本来就缺少受众,如此,更加没有人看了。为了传播地域文化,花500万也可以,可是拍摄一部胡说八道没有参考价值的片子就不值得了。

 

      据说,安排拍摄事宜和创作事宜的是北京市广电局局长李春良,难道一个局长就能包的住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