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黄帝与嫘祖的婚姻是和亲的肇端
黄帝,这个传说中的最为名声显赫的人物,进入历史的时间并不长。比如说,在甲骨文中就没有黄帝的名字,孔子也从不提黄帝。黄帝确切出现于记载中,应该是周朝,或者说是在春秋时代才火起来的。最早记载黄帝事迹的书当为《山海经》,而《史记》将他列为“五帝之首”。所以,谈中国历史离不开黄帝,谈和亲历史也离不开黄帝。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的“框架只有黄帝红山文化才适应”(考古学泰斗苏秉琦语)。也就是说只有红山文化才能产生黄帝这样的族团。为何如此说,就是关于黄帝传说的一些要件,在红山文化中都有出土,比如传说中黄帝为“有熊氏”,红山文化中出土有熊的造型的文物,另外,和黄帝传说有关的“云”、“龙”文物出土的更多,是红山文化的代表性文物。
红山文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时期,正好大约5000年,代表性遗存就是牛河梁的坛、庙、冢。
坛,是指祭坛,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早的规制齐全的大型祭坛了。有了这样的祭坛,应该说就是有了人数众多的族群了。
庙,是指女神庙。红山文化的女神庙的女神有两人多高,有人甚至推测此女神就是“女娲”。当然是推测。我倒觉得应该是黄帝的夫人嫘祖。这个推测更加靠谱。
冢,是指大型墓葬。
为什么说这个时代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时期,就是根据墓葬判断出来的。因为尽管在神庙中供奉的是女神,但是,在“冢”中,也就是墓葬中,男性被隆重的埋葬,不但造出了几乎不亚于埃及金字塔一样墓葬建筑,而且陪葬的物品及其珍贵,精美玉器出土的非常多。目前,红山玉已经成为玉器(古玉)系列中最为重要的一支。
现在,基本上黄帝的故里为众人比较认同的是三处:第一,是红山文化区域。第二,是河南新郑。第三,就是陕西渭水一带,黄陵成为多年来黄帝在此处生存的象征。
黄帝的陵墓,比较认同的也有三处,一个是陕西的黄陵;一个是新郑的黄陵;还有一个是北京平谷的黄陵。因为本文不是研究和介绍黄陵的,何真何伪就不作评论了。
如果历史的看,将黄帝作为一个部族特别是畜牧部族来看,这三个活动区域和三个陵墓的出现,都不奇怪。虽不具有文物考古的真实性,但都具有历史的真实性。
在所有关于黄帝传说中,无疑,关于他和嫘祖的婚姻最具有吸引力。嫘祖在上古历史中是养蚕缫丝的创始人,如同黄帝一样,嫘祖的故里在哪里也是争论不休的。
中国丝绸在距今5000年前荥阳青台仰韶文化遗址中就有发现。距今4000年前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以及夏商周三代,丝绸的出土不仅数量多,而且其工艺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汉唐时期更高水平的丝绸生产打下了基础。
这是考古获得的认识,无疑是无数人经过努力而获得的成果。
但是,我们逃不开历史记述上的规律,总是将某个重要的发明按在一个人身上,在中国,丝绸的发明人,就记载到了嫘祖的身上了。《路史·后纪》、《云笈七签》辑《轩辕外纪》、《隋书·礼仪志》、《通鉴外纪》等史书,都记载嫘祖始教民养蚕缫丝,后代人把她奉为“蚕神”。
那么,嫘祖的故里在哪里?《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
我们知道,古时,族团的名称往往就是地名,所以,张守节《正义》说:“西陵,国名也”。也就是说西陵是古代一个邦国,一个族团,甚至还有着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它与有熊氏族团之间有通婚的关系,或曰是和亲的关系。它和黄帝族团和亲了,“女奔男”,开始以男性为主记录姓氏世系,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也就是说,是和亲促成了这个社会的巨大进步。
西陵邦国的具体地望究竟在哪里,史书上留下了许多影子,大致说来有:
河南西平县,据《水经注·洧水》说:“县(指西平县),故柏国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
湖北黄冈市西北,西汉于此置西陵县,南朝梁时废掉。
湖北浠水县西南,三国吴于此置西陵郡。
湖北宜昌市西陵区,三国时的吴国将夷陵县改为西陵县。宜昌西北有西陵峡更是为众人所知,那是一段重要的旅游景点。
四川茂陵县,西汉于此置蚕陵县,有人称为西陵县,东晋时废掉。
浙江萧山县西30里有西陵湖。
山西夏县。
山东费县。
浙江杭州。
四川盐亭县。
……
按照当时黄帝族团的活动范围,以上诸县都有可能。只不过,有熊氏和西陵氏是国与国之间的和亲关系,可能要持续很多年,数百年也未可知,这期间不是农业社会的定居生活,可能要到处流动,所以就出现了这种状况。
至于后来的传说中,将黄帝和嫘祖描绘成两人个人的恋爱,那是后来人们将美好的想象加在他们身上而已。
黄帝和嫘祖的结合,就是以畜牧为主的部落和以养蚕缫丝为主的部落的和亲,使黄帝部落的实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是后来黄帝部落能够成为部落联盟盟主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