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和亲不谐导致夏的灭亡——草原文化和匈奴的来源
夏朝最后一个王称为“桀”,历史上俗称“夏桀”。他的妻子(元妃)名叫妹喜,一称末喜、末嬉,乃来自于有施族落集团。当时有施氏是一个大的部落,位于如今的山东滕州市境内,他不是夏朝的血亲集团,所以必须经常要纳贡。桀在位时王室衰败,朝廷腐化,有施氏带头不朝不贡。
夏桀是有名的暴君。他决定以武力征服有施氏,除了由联邦中央政府派出的部队外,还征调其他方国的军队,开始了东征。尽管有施氏占据天时地利,也比较有实力。但是,以一个方国之力对付联邦中央的军队还是处于弱势。在浴血抵抗了几个月之后,不得不放弃抵抗。媾和的条件之一,就是献出有施国的公主妺喜。
在这种情况下的婚嫁,就是和亲,通过和亲取得和平。妺喜归于桀之后很得宠。或者是她是经过千挑万选出来的,并且专门受过取悦男人的训练。纪连海就说她是PK出来的。
对于此事,比较早的史料《国语·晋语一》上面记载了很少的一段文字:“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喜女焉,妺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
确实,桀得到妹喜后,对她一度爱得发狂,《太平御览》卷八二引《帝王世纪》形容桀“日夜与妹喜及宫女饮酒,常置妹喜于膝上;妹喜好闻裂缯之声,桀为发裂缯,以顺适其意。”
《国语》这段话的前三句,叙述的就是这件事。
耐人寻味的是后面这一句:“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
按照上下文的意思,妹喜在嫁给桀的时候,就承担了消灭夏国的使命,表面是和亲女,本质上是女间谍。和她联络的人是伊尹!
在这里,这个“比”字有见面、商谈和联络的意思。
所以,我一直怀疑,就在有施氏部落被夏桀打得招架不住、准备献女求和的时候,在有施氏的城堡里,发生了一次密谋,参与者除了有施氏的族长之外,还有妹喜本人和家长,或者有施氏的几个要人。重要的是有一个神秘人物参加,就是伊尹,尽管此时的伊尹的表面身份是有莘氏的一个农民,一个有着高超烹饪技术的厨子。或者还有商汤派来的代表。他们密谋的就是将妹喜献出去求和,除了求和解除危机,妹喜负有更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搞乱夏朝庭,离间夏和诸侯的关系,离间夏桀和大臣们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刺探夏桀的情报。不引人瞩目的伊尹充当联络人。
夏桀得到妺喜以后,非常喜欢,爱恋,受过训练的妺喜也十分可人,使得夏桀常常把她抱到双膝上,日夜不停地陪她饮酒,合欢。妹喜喜欢听撕裂绸缎的声音,夏桀就从国库搬出绸缎,教宫女撕给她听。在“裂帛”壮举之后,索性大兴土木,凿了一个大池塘,里面满装美酒,在酒上划船。还集合了三千壮士,牛饮池酒。他还为她筑宫廷、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面对挥霍无度的昏君,老百姓又是敢怒而不敢言。当时,反对他暴政的人很多,咒骂他的人也很多,他就把自己比作太阳,说,太阳怎么会灭亡呢?有的人对着太阳指桑骂槐道:“你这个可恶的太阳什么时候完蛋啊,我真愿意和你一道灭亡。”
在这种民心思乱的情况下,商汤趁机出兵,灭掉了夏朝。
后来的越王勾践向吴王献西施、王允向董卓献貂蝉都是这种计策。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夏桀虽然喜欢妺喜,但君王哪会只对一个女子有长远的真挚爱恋,据《竹书纪年》云:“桀伐岷山,得女二人,曰琬,曰琰。桀爱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末喜氏。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
说的是好色之徒的桀在征伐位于岷山的部落(或者是号称岷的部落)的时候,又得到两个和亲女子。桀对这两个女子又发生了狂热的爱情,将她们两个人的名字刻在了“苕华之玉”上面。苕玉的上面刻的是“琬”,华玉上面刻的是“琰”。当时夏国有没有文字,至今尚无定论,估计刻上的是两个符号。但这绝对是爱情的表达。夏桀由此完全冷落了妹喜。妹喜的仇恨因之而生,引出一段与伊尹暗中结交,共同间夏灭夏的事件来。
事情似乎不是这么简单。
在桀征伐有施氏的时候,有一个族团在冷眼旁观,这就是以汤为首的商人部落。商汤是一个非同小可的部落首领,他早就在积蓄力量,准备灭亡夏朝,自己取而代之。为此,他广招天下贤人。听说伊尹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就想方设法要将他弄到自己的手下来。
伊尹出身有莘氏族落集团,曾“耕于有莘之野”,后来又成为有莘氏的家臣(奴的身份),主要是服侍公主(权且这样称呼)。为了得到伊尹,商汤特向有莘氏求婚,要求和亲,果然,商汤娶了有莘氏女子时,伊尹作为有莘氏媵臣(陪嫁的人)入商而被重用。(商汤的和亲另文撰述。)
《吕氏春秋·慎大》对伊尹与妺喜串通,助商间夏有如下一段叙述:“汤与伊尹盟,以示必灭夏。伊尹又复往视旷夏,听于末嘻。末嬉言曰:今昔天子梦西方有日,东方有日,两日相与斗,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伊尹以告汤。商涸旱,汤犹发师,以信伊尹之盟,故令师从东方出于国,西以进。未接刃而桀走,逐之至大沙,身体离散,为天下戮。”
夏在西而商居东方,妹喜与伊尹串通间夏,告以“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是暗暗把夏王桀的举动和防御底细泄露给了商汤,致使商师绕道夏的后方,从西面攻夏所不备,一举成功。这就是著名的鸣条之战。
由此看来,伊尹虽然是个奴隶的身份,但却是个特殊的奴隶,他能够和国王元妃直接联络,可见他一定非同一般,而且似乎早就密谋好了。这种密谋似乎起于桀伐有施氏时。有施氏要报仇雪恨,妺喜和亲是嫁于夏桀,是为了内应,联络人就是伊尹。很可能伊尹是为商汤、有施氏甚至包括有莘氏三家在服务。或者当时组成了一个倒夏的集团,牵针引线的人就是伊尹。不过,这个集团的首领是商汤而已。
夏朝灭亡后,没有妺喜的下落,可能是回到自己的部族了吧。(我的朋友纤若尘冥想,是妺喜陪伴夏桀到底的。)
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夏朝灭亡后,一部分夏人是向北逃亡了,进入了大草原,从而给草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前辈历史学家徐中舒指出,商灭夏造成夏民族大迁徙,认为“夏商之际夏民族一部分北迁为匈奴,一部分则南迁于江南为越”,“北迁的夏族,其后裔居于中国北边的就是秦汉时代的匈奴。”这可见于《史记•匈奴列传》的记载曰: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索隐》:桀子“避居于野。”(徐中舒:《夏史初曙》,《中国史研究》,1979 年第3 期。)就是说夏桀的儿子逃避到了北方草原,最后发展成为匈奴。根据记载,夏的太康、中康和桀居斟寻,羿窃据夏政的时候亦居之。当时没有首都的概念,夏王(当时的王称后)住在哪里,哪里就是都城。斟寻的地望在今河南巩义市稍柴一带。夏桀的儿子一定是取道山西,顺着太行山西部逃跑,穿过飞狐径,跑到大草原上东部去的。
据此学者们推测:在夏商之际,夏人在商人强大军事压力下确有一支移民向北迁徙,把中原文化融入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第134-135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杜金鹏:《试论夏家店下层文化中的二里头文化因素》,《华夏考古》,1995 年第3 期。)
而这一切,都是源于夏桀和妺喜的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