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历史记录//巍巍福中

(2024-01-20 11:21:15)
标签:

原创

历史记录

福州一中

老猫侠

分类: 往事如烟(原创)

【原创】历史记录//巍巍福中

——老猫侠

原作写于2009-05-24  【原创】历史记录//巍巍福中

 


闽山苍翠水萦回美哉伟哉我福中。

正谊凤池托迹古此邦人物甲南东。

李忠定俞家军,缅怀壮烈挹高风。

鸡鸣风雨同舟切, 百千健儿齐起勤勇复公忠。

振起中华民族万祀永无穷

  这是福州一中校歌,这首诞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校歌,是三牧莘莘学子相伴一生的青春之歌。1938年,抗战全面爆发后,福州一中被迫迁往沙县的沙溪。这首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由福州一中教师管雄、饶士斌分别作词、曲。福州一中的师生唱着这首歌迎来了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直至今日,许多老校友听到这熟悉的旋律,唱着这振奋人心的歌词,还是禁不住热泪盈眶。

  福州第一中学是一所有着190年历史的名校。一中以其培养的学生素质优良,办学成绩卓著而享誉国内外。它是福建省唯一由省教 育厅直接管理的中学,是原国家教委确认的中国名校。

  1963年的夏天,我小学毕业了。在报考的志愿表中,我端端正正地填写着,第一志愿:福州三中,第二志愿:福州五中,第三志愿:福州十九中。    

  录取通知书发出之前,福州一中已张榜公布了全市所有学校的录取名单。老师带着我们到福州一中去看录取名单。当时我很自信,一定会考取福州三中的。

  但是,令我意外的是,当我在三中的录取名单中,从上到下,由左往右,搜索了几遍,并没有发现自己的名字。焦急地再看五中的录取名单,也没有。眼泪渐渐涌上 了眼眶,模模糊糊中再搜索十九中,第一遍没发现自己的名字,此时心中已不抱有任何希望了,难道连最后志愿的中学都考不上吗?为什么呀?   

   神情迷糊中,老师把我拉到一中的录取名单前,让我看前面几位的名字。在这里,终于看到了搜索已久的自己的名字。老师与同去的同学都笑着祝贺我,但是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我心目中理想的中学是三中,当时外界盛传的是:三中数、理、化好,而一中是偏向于文科。      

   怀着满腹疑问,我询问老师,志愿表中没有报考一中,为何会被一中录取?但老师笑着不回答我。    

  就这样,我跨进了这所全国知名的学校,开始了中学的学习生活。    

  祖父得知我考进一中后很高兴,因为祖父是旧一中的学子。祖父笑呵呵地对我说,我们现在是校友了!周末,祖父特地带着我到三牧坊,为我讲解福州一中的历史。


 

【原创】历史记录//巍巍福中


【原创】历史记录//巍巍福中

  全闽大学堂时期的三牧坊天桥,沟通了原来的凤池书院与正谊书院,60年代天桥上的风雨廊拆毁改建为高围墙。


【原创】历史记录//巍巍福中

   古老的三牧坊小巷中,祖孙二人在慢慢地行走着。一中那悠远的历史,从祖父的口中缓缓地诉说出来。


【原创】历史记录//巍巍福中


【原创】历史记录//巍巍福中

  福州第一中学的前身,是“凤池书院”和“正谊书院”。这两所书院是当时福州官办的四大书院中的两大书院。在那宽不足4米、长200 多米的三牧坊的东、西方向中间,跨越一座天桥,连接着东、西两边的校舍。东边是原“凤池书院”;西边即“正谊书院”原址。清代郭伯 荫为凤池书院题写了楹联:

文酒过从喜蔗尾景佳菜根味美

衣冠脱略看投林鸟倦出岫云闲

  凤池书院创建于嘉庆22年 (1817年) ,距 今 (2007) 已190年,原名“圣功书院” ,有教室32间,早期经费短缺,难以为继。至道光元年 (1821年) 由盐法道吴荣光积极筹措, 并以所在地凤池里 (状元许将居所之地)为名,改称“凤池书院”。书院主持称为“山长” ,历任山长多为名人,由其出面聘任名师。第一 任山长赵在田,主张学生以修养品德为先,其次才是道艺、文章。次任山长魏敬中。 山长郭柏荫 (字远堂) 后任湖北巡抚。戊戌变法(光绪24年,1898年) 后,山长陈璧受洋务影响,提倡学在实用,重视理工。末任山长曾宗彦,于光绪25年出任,思想和行动上倾向 维新派,同情支持戊戌变法,与“六君子”之一的林旭知交,是维新组织“闽学会”骨干之一。至光绪31年 (1905年) 宣布废除科举制度,书院也先后停办,改成新式学堂或学校,凤池书院历时85年,前后山长共12任。

   正谊书院的前身称为“正谊书局” ,在福州新美里,由闽浙总督左宗棠在清同治5年 (1866年) 创立。曾刻印书籍525卷,取名《正谊堂全书》。后由乡绅杨庆琛、船政大臣沈葆桢等 建议将书局改为书院,购买原东街口省立图书馆旧址的民房改建书院,到清穆宗同治9年 (1870年) 建成,其名出自董仲舒“正其谊不 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之语。最早正谊书院大门上青石所刻的横匾“正谊书院”4个斗大字,是郑世恭所书 (郑孝胥之父) 。首任山长 林鸿年 (道光16年,1836年状元) ,撰有一联:“客皆当代要津,到此地只谈风月;我本昔年都讲,愿诸生共筮云雷”。他曾任过云南巡抚,在书院主讲19年,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叶大焯、陈宝琛、林纾、陈衍、吴增祺等近代名人皆出自门下。

   凤池、正谊书院的创办和发展,为福建省兴办教育、广育人才、树立优良学风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两所书院在不同时期的创办直至合并,到改称为“学堂’的1901年止,就是福州一中前身“书院时期”的前85年。80多年里,书院经历了清朝六个年号在位的六位皇帝,   即:嘉庆 (22至25) 年的最后4年,道光 (30年) ,咸丰 (l年) ,同治 (l年) ,光绪在位34年的前27年。

  随着教育改革中承上继下的变革(清) 光绪28年 (公元 1902年) ,福建省第一所官立新型学校“全闽大学堂”诞生了。这是晚清政府废科举、改书院、办学 堂,推行新学,实行教育大变革,以图挽救危机的新举措。清光绪27年 (1901年) ,由于各地兴办新式学堂,福建乡绅潘炳年、叶在琦等闻知山西等省都已设立“省立大学堂” ,培养新学人才,亟向当局建议将“凤池、正谊两院合并” ,在闽省创办首所公立新型学校“全闽大学堂” ,并于1902年3月正式开学。1904年清朝学部颁布学务纲要,规定只能在京师设立“大学堂”(北大前身) ,各省只能设立“高等学堂” ,故“全闽大学堂”于当年冬改名为“福建高等学堂” ,叶在琦担任学堂监督,至光绪31年 (1905年) 春,改由陈宝琛继任。

  我的祖父在1903年11岁时,入福州西城小学堂求学,1905年即转入“福建高等学堂”,师从陈宝琛学习国文,成为福一中早期学子。

  以后随着时代的推移,政体的更替,教育方针、政策、学制的改变,曾数易校名。但无论怎么改变校名,都改变不了其办学的宗旨:“凤池继美,三牧流芳”。它在一百多年来一直首载三牧史册,让三牧学子永远铭记,继承发扬,代代颂赞“全闽大学堂”创办之初,由布政司周莲为总办,盐法道鹿学良任会办,候补知府梁冠澄为提调,他们负责开办费与维持费。叶在琦任总教习 (叶 为在籍翰林) ,负责具体学务。当时仅划出“正谊书院”一部份为校所, “凤池、正谊”两书院并未停办。福州小学堂也刚开办不久,招不到小学生,只好招收举人、贡生及在文墨通顺的童生中招收“正斋生”   (预备生) 。 “正斋生”毕业后转为“专斋” ,方成为正式学生。辛亥 英烈林觉民即为首期生。童生、秀才入学毕业后获优贡、拔贡奖励,举人入学毕业者,可直接保举为官。当时福州小学堂学生年龄从10 岁到20多岁不等,来自城内及各县,也有省外旅闽人士后裔及国外在榕人员子女。许多学生刚从私塾转入学堂,不会讲普通话,只会说各地方言。那时语言交流是教学的难题。

  “全闽大学堂” 创办之初,主要是预科生。早期学生课程有:修身、读经、国文、中外史、中外地理、博物 (动物、植物、矿产) 、生理、英语、数学 (算术、代数、几何、三角) 、物理、化学、法制、图画、体操 (兵  操、器械操) 。英语、博物、器械等均聘外籍教师,音乐课因缺教师无法开办,至民国元年林璇留日学音乐归来,被聘为教师,才得以开办。尽管科目多而杂,但最最重要,最被重视的是国文科,不及格者即被留级或淘汰,可谓一科定乾坤。

  国文含古文、作文两部份,作文当时多写半白话文,对字数严格限制,务求简明扼要,表达清晰,期考、年考都被列为首门。平时学堂监督 (校长) 不一定在 校,但国文考试,学堂监督必须到校亲自主持考试,作文必由其亲自命题。考卷由各位国文教师批改后评出分数,再由监督按好、中、差等级逐项亲自抽阅复核。

  那时,全体学生在国文上都特别用功,时常发生学生因加班夜读而生病的,也有个别学生在考场上过度紧张而晕倒了。

  书院改为“全闽大学堂”后,首任山长叶在琦。1903年改名福建高等学堂,先后继任的有陈宝琛 (第二任1905—1906年),陈离闽赴京后由其婿林炳章接任 (林则徐后裔,第三、四任,1906— 1908年) ,第五任陈培锟 (1909一1911年,东南理 财龙虎三杰之一),他们均为进士、翰林出身。辛亥革命后,福州及省内各地先后光复,民国建立,陈培锟先后调任漳汀龙道、厦门道 道尹,改由本堂首期毕业生、 日本高等师范毕业的王修出任监督。1912年1月后民国教育部令各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一律改称“校长”。1915年改名“福建省立第一中学”,后又数易校名。

  在一中史实中,知名的校长里有前清溥仪的帝师陈宝琛,有被联合国亚太教科文组织列为当代教育家的陈君实。

  在一中史实中,英才辈出。校友中有12人先后当选两院院士,他们是:新闻学家、哲学家、作家邓拓,固体物理学家冯端,天体物理学家陈彪, 电化学家田昭武,寄生虫病学家唐崇惕,中医心脑血管学家陈可冀,数学家林群,核物理学家王乃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王任享,数学家刘应明,电子学家李幼平。此外还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周汝吉。校友中还涌现出很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杰出人物,如林觉民等。

    解放后1951年8月l日,定名为“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 ,沿用至今。


【原创】历史记录//巍巍福中

  红楼,始建于民国二十年 (1931年) ,由福州著名建筑师林天民设计,历经一年,建成一座砖木结构之新型教学楼,设教室15间, 建筑面积约1050平方米。1982年夏拆毁,在原址建凤谊楼。红楼的奠基石和“入德之门”、“凤池书院”、“正谊书院”等匾嵌在专门建造的校史墙上


【原创】历史记录//巍巍福中

  1958年,由师生拆除平房旧图书馆,自己动手建成新楼,因工程神速,并与所处时代吻合,故称“跃进楼”。跃进楼是教师办公楼。于1983年凤谊楼建成后拆毁。


【原创】历史记录//巍巍福中


【原创】历史记录//巍巍福中

  1953年夏在校东北靠卫前街处建起一座三层砖木结构之教学楼,建成后始称“五四楼” ,为初中部教学楼,八十年代后改为图书楼。

  1982年校庆前夕,为纪念文化大革命中逝去的本校校友邓拓,将本楼更名为“拓楼” ,由廖沫沙题写楼名。


【原创】历史记录//巍巍福中

  1962年一中内的文昌宫被拆毁,改建为四层新教学实验楼(新楼)。1982年校庆,新综合教学楼即将落成,“新楼”之名已不合适继续使用,学校对全校建筑进行了重新命名,取当时校歌“楼堂迎旭日”之意,将本楼更名为“鸣阳楼”。

  当年我们进入一中的第一堂课,是听一中校长陈君实的报告。以前在小学念书时,社会上就在盛传:考入一中,是穿皮鞋与穿草鞋的分水岭。那时,我以为不过是社会上的人说说而已。但坐在一中宽敞的大礼堂中,亲耳听着这句响当当的“考入一中,就是穿皮鞋与穿草鞋的分水岭”从校长的口中奔涌而出,不知为何,我的心里充满了莫名的激动。很多天以后,校长陈君实的声音还在耳边震响:“一中是福建省第一流的中学。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有未来的北大学生,清华学生,有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今日我以一中为荣,明日一中以我为荣。”“早在1938年,全国大学首次统一招生考试,当年的一中即被列为全国最优的十所中学之一,受当时教育部传令嘉奖。1957年至1959年连续三年获得全国高考红旗,1960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1963年被定为省首批办好的十所重点中学之一,被教育部列为全国名校。”

  在福州一中,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学校图书馆中,藏书极为丰富。

  叶圣陶先生1963年在视察福州一中时,留下一副题辞:“何以为教,贵穷本然,化为践履,左右逢源”。

  现在,福州一中的校风为:勤奋 严谨 竞取 活跃

  校训:植基立本、成德达材

  座右铭:今日我以一中为荣,明日一中以我为荣

  那时,一中的莘莘学子们,谁也不会想到,有一日,他们会永远告别引以为傲的一中课堂。

  那时,一中的莘莘学子们,谁也不会想到,在1969年1月24日的这一天,历史会翻开沉重的一页。

  因为福建知青有组织、大规模上山下乡的第一步,就是在那个寒冷的夜晚,由福州一中为主体的一千多名花季年少的中学生们迈出的。

  那时,农村?农民?除了书本上的知识之外,年少的我们什么都不知道。那时,我们更不会知道,迈出这一步,对自己的终身命运将意味着什么?

  在那个寒冷的夜晚,我们一无所知。在那个寒冷的夜晚,我们被迫迈出了青春悲壮的脚步,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扛起了共和国的苦难……


【原创】历史记录//巍巍福中

插队前夕,在一中校园留影。

【原创】历史记录//巍巍福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