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闽江//福建人心中的母亲河//福州解放大桥
——老猫侠


闽江,一条深深嵌入福建人心中的母亲河。穿山越岭一路奔波,从灵秀深山密林直入浩荡东海,不仅养育着八闽大地的儿女,也是孕育闽都文化的摇篮。
横卧在滔滔闽水之上的福州解放大桥,记载着福州人心中沉甸甸的历史记忆。在老福州人的心目中,解放大桥比起其它的桥,份量更重,更值得回味。如今福州能找到元朝的遗迹微乎其微,而解放大桥就是城区内为数不多的重要历史见证物。在《福州市地名志》中这样记载着:解放大桥由原万寿桥和江南桥改建而成。为纪念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改为今名。旧为浮桥,元大德七年(1303年),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桥,到元至治二年(1322年)建成。石桥全长170丈,桥下29孔,桥上砌石栏,刻有“万寿桥”三字。之后,南沿又建19孔水石混合结构的江南桥。明清间,该桥进行5次大修。民国19年(1930年),为适应行驶汽车的要求,进行大改建,桥面加铺钢筋混凝土,两侧加宽……
当年旅行家马可.波罗游历福州时,万寿桥还是一座浮桥,他在《游记》中称赞说:“这城的一边,有一条一英里宽的大河,河上有一座美丽的长桥,建筑在木筏上面,横跨河上。”
诗人陆游也有《渡浮桥望南台》-诗:“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1936年,著名作家郁达夫在《闽游滴沥之二》中写道:“闽江发源浦城县北渔梁山下,亦称建溪,又叫剑江,更有一个西江的别号;大抵随地易名,到处收纳清溪小水,曲折而达福州,更从南台折而向东向南,以入于海。水色的清,水流的急,以及湾处江面的宽,总之江上的景色,一切都可以做一种江水的秀逸的代表;扬子江没有她的绿,富春江不及她的曲,珠江比不上她的静。人家在把她譬作中国的莱茵,我想这譬喻总只有过之,决不会得不及……”

这座横跨闽江两岸最古老的石桥,
从它的前身浮桥算起,
至今已历九百余年沧桑岁月。



解放以后,福州市政府多次投资对解放大桥进行改建。1970年,市政府投资45万元对其进行全面改建,桥身升高到13.69米,把万寿、江南两桥联成一体,全长558.1米,通航孔跨径38米,梁底标高11.2米,300吨以下船只可通行无阻,解决了万寿桥600多年来碍航的问题。1994年,因闽江洪水的冲击,解放大桥桥墩崩离原位被停止使用。1995年开始重建,1996年9月竣工,改造为现代双曲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联拱桥,由万寿桥、中洲岛和江南桥三部分组成,属于罕见的桥联桥、桥上桥,风格独特。2009年6月,解放大桥再一次开始全面封闭施工,经过100多天的改造,解放大桥旧貌换新颜。




桥头广场陈列的桥梁巨石,为原福州“万寿桥”拆卸下来的石条桥梁。
福州市建设委员会1996年9月在该石桥梁上的刻字:“解放大桥,原名万寿桥。始建于公元1803年。1995年水毁,同年动工重建,1996年建成。此条石系原桥石梁,长192米,高10米,宽09米,重21.5吨。”


如今,闽江两岸早已寻找不到旧时模样。解放大桥周边是市民们休闲游览的好地方,尤其是夜景格外迷人。沿岸建起20公里长的景观带,横跨闽江的大桥如同变幻的彩虹,霓虹闪烁,流光溢彩。闽江水面粼粼碧波,流淌着多彩光与影的欢快旋律。

祖籍福州的冰心老人这样赞美闽江:
“我只知道有蔚蓝的海,
却原来还有碧绿的江,
这是我的父母之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