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子女建立良好心血管
(2008-12-15 09:30:05)
标签:
饮食养生代谢综合症儿童心脏病心血管香港健康生活健康 |
分类: 心脏健康 |
帮助子女建立良好心血管
心脏病是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据世界心脏联盟预计,2020年全球心血管病死亡率将增加50%。心血管病已成为全球卫生保健的沉重负担,如何避免成为心血管病患者?一切得从小时候做起。
怀孕女性要注意
怀孕女性通常觉得身体内孕育着多一个生命,为怕营养不足,进补为恐不足。医生认为,孕妇是不需要特别进补,只要注意营养吸收,分量比平常多一些便 足够,过度进食,会使孕妇有机会患妊娠期糖尿病,对孕妇和胎儿也有影响,胎儿出生可能会过重,全身器官也较正常婴儿肥厚,易有先天性心脏病;亦有可能受胰 岛素的影响而致血糖过低。
一直以来,大家都以为心脏病带来的威胁只是成年人的问题,其实不少心脏病的诱因都是在小时候积累,一直带到成年,致使心脏病的发病年龄愈来愈年轻。
为唤起公众对心脏病的关注,世界心脏联盟在1999年将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世界心脏日(今年的世界心脏日是9月30日),除了希望成年人注重心血管病,更希望推进至儿童层面。
儿童心脏病
非先天性的心脏病在儿童期是很罕见的,只有川崎症(Kawasaki Disease)容易引起心脏和冠状动脉问题。川崎病好发于五岁以下的婴幼儿,其中以一岁以下的男婴风险更高,会侵犯儿童全身的中小型血管,使血管发炎, 小朋友有发烧、结膜发炎、皮肤出现红斑、喉咙发炎,手指及脚趾脱皮等症状。因为川崎病影响血管,会使冠状动脉胀大,形成血管瘤,造成心血管梗塞,治疗不 善,心血管从此变窄,长大至青年期较容易患上心脏病。
川崎症的成因至今仍然不明,一般认为可能与感染细菌或病毒引起免疫系统反应有关,是已经发展地区导致儿童心脏病的最常见病因,在香港亦不少见。
儿童心脏病的高危因素
心脏病不是儿童及青少年的主要致命死因,却是成年人的杀手,但是导致心脏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血脂异常、糖尿病及肥胖,都不难在现时的儿童身上找到,而这些高危因素日渐累积,到了成年,就是导致心脏病的元凶。
大部分可以影响儿童日后成为心脏病患者的高危因素都可以在早年控制,减低日后患上心血病的风险。研究发现,不少儿童的血管在儿童期已经开始产生变化,不过病发时间会在成年之后。
香港小学生肥胖的比率相当高,每七个小朋友中有一个肥胖,与西方社会相当接近。量度成年人体重是否超标可使用BMI ,但是BMI量度方式并不适合于儿童,要量度儿童是否超重,可根据成长曲线图(GrowthChart)作参考准则。另外,香港卫生署的「学生健康服务计 划」,亦会配合学生在各个成长阶段的健康需要,为学生作体格检验及生长、营养、血压等有关普查。所以,只要家长关心自己子女成长的话,有各种渠道可以了解 子女的健康情况。
要看儿童是否过胖,凭肉眼也可看出一二,如果看上去都觉得是偏胖,就应该是过胖了。而肥胖则与高血压、高胆固醇及糖尿病有关,这些病可能不在发胖时期直接出现,多是肥胖维持了一段时期后逐渐产生,肥胖尤其会使身体对胰岛素反应减慢,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现时流行的代谢综合症(Me tab ol ic Syndrome),就是指生理代谢层面的心血管危险因子积聚的现象,这些危险因子包括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或高胆固醇及糖尿病。代谢综合症可以在童年 期出现,所以家长应特别留意,另外,如果家族有代谢综合症历史,如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胆固醇,家长更应带小朋友定期检查。
如何鼓励小朋友减磅
改变饮食习惯
儿童肥胖多源于家庭中不良饮食习惯,一般来说,胖童的家长或家人都是偏胖的,所以父母应以身作则,与子女一起建立健康饮食习惯,不要纵容子女吃太多零食,快餐店的所谓「垃圾食物」自有其吸引儿童之处,不能完全制止儿童进食,却可以将次数和分量减低。
教育子女认识不良食物
学校的小卖部通常都会售卖一些极受小朋友欢迎却又极不健康的小食,家长宜控制子女的零用,使小孩子不要花费太多零用于零食。也可以教育子女认识健康食物,从认知方面教育子女认识不良饮食的害处。
亲子运动
肥胖最主要是吸收太多,使用太少而令脂肪积聚。小朋友最少每星期有三次30分钟有氧运动,如果父母能够参与,带同子女一起运动,效果更理想。若子女不喜欢运动,父母应逐步鼓励,可先由每星期运动一次开始,然后隔天,再进展至每天都做运动。
愈来愈多研究证明,推广心血管疾病预防从小开始比成年才展开更有效益,不少国家已经意识到童年期肥胖与代谢综合症的关系,好像日本,现时已开始推 行传统日本清淡的饮食文化。外国不少地区亦开始注重儿童午膳的脂肪摄取量,而在香港,改善学童午餐饭盒的多油多盐多脂肪,对儿童的心血管健康有一定的帮 助。
帮助子女减肥应采用一些鼓励的手段,若是儿童过胖而家长无法处理,可寻求专业人士帮助,要使心脏心血管健康,应从童年开始!
怀孕女性要注意
怀孕女性通常觉得身体内孕育着多一个生命,为怕营养不足,进补为恐不足。医生认为,孕妇是不需要特别进补,只要注意营养吸收,分量比平常多一些便 足够,过度进食,会使孕妇有机会患妊娠期糖尿病,对孕妇和胎儿也有影响,胎儿出生可能会过重,全身器官也较正常婴儿肥厚,易有先天性心脏病;亦有可能受胰 岛素的影响而致血糖过低。
一直以来,大家都以为心脏病带来的威胁只是成年人的问题,其实不少心脏病的诱因都是在小时候积累,一直带到成年,致使心脏病的发病年龄愈来愈年轻。
为唤起公众对心脏病的关注,世界心脏联盟在1999年将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世界心脏日(今年的世界心脏日是9月30日),除了希望成年人注重心血管病,更希望推进至儿童层面。
儿童心脏病
非先天性的心脏病在儿童期是很罕见的,只有川崎症(Kawasaki Disease)容易引起心脏和冠状动脉问题。川崎病好发于五岁以下的婴幼儿,其中以一岁以下的男婴风险更高,会侵犯儿童全身的中小型血管,使血管发炎, 小朋友有发烧、结膜发炎、皮肤出现红斑、喉咙发炎,手指及脚趾脱皮等症状。因为川崎病影响血管,会使冠状动脉胀大,形成血管瘤,造成心血管梗塞,治疗不 善,心血管从此变窄,长大至青年期较容易患上心脏病。
川崎症的成因至今仍然不明,一般认为可能与感染细菌或病毒引起免疫系统反应有关,是已经发展地区导致儿童心脏病的最常见病因,在香港亦不少见。
儿童心脏病的高危因素
心脏病不是儿童及青少年的主要致命死因,却是成年人的杀手,但是导致心脏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血脂异常、糖尿病及肥胖,都不难在现时的儿童身上找到,而这些高危因素日渐累积,到了成年,就是导致心脏病的元凶。
大部分可以影响儿童日后成为心脏病患者的高危因素都可以在早年控制,减低日后患上心血病的风险。研究发现,不少儿童的血管在儿童期已经开始产生变化,不过病发时间会在成年之后。
香港小学生肥胖的比率相当高,每七个小朋友中有一个肥胖,与西方社会相当接近。量度成年人体重是否超标可使用BMI ,但是BMI量度方式并不适合于儿童,要量度儿童是否超重,可根据成长曲线图(GrowthChart)作参考准则。另外,香港卫生署的「学生健康服务计 划」,亦会配合学生在各个成长阶段的健康需要,为学生作体格检验及生长、营养、血压等有关普查。所以,只要家长关心自己子女成长的话,有各种渠道可以了解 子女的健康情况。
要看儿童是否过胖,凭肉眼也可看出一二,如果看上去都觉得是偏胖,就应该是过胖了。而肥胖则与高血压、高胆固醇及糖尿病有关,这些病可能不在发胖时期直接出现,多是肥胖维持了一段时期后逐渐产生,肥胖尤其会使身体对胰岛素反应减慢,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现时流行的代谢综合症(Me tab ol ic Syndrome),就是指生理代谢层面的心血管危险因子积聚的现象,这些危险因子包括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或高胆固醇及糖尿病。代谢综合症可以在童年 期出现,所以家长应特别留意,另外,如果家族有代谢综合症历史,如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胆固醇,家长更应带小朋友定期检查。
如何鼓励小朋友减磅
改变饮食习惯
儿童肥胖多源于家庭中不良饮食习惯,一般来说,胖童的家长或家人都是偏胖的,所以父母应以身作则,与子女一起建立健康饮食习惯,不要纵容子女吃太多零食,快餐店的所谓「垃圾食物」自有其吸引儿童之处,不能完全制止儿童进食,却可以将次数和分量减低。
教育子女认识不良食物
学校的小卖部通常都会售卖一些极受小朋友欢迎却又极不健康的小食,家长宜控制子女的零用,使小孩子不要花费太多零用于零食。也可以教育子女认识健康食物,从认知方面教育子女认识不良饮食的害处。
亲子运动
肥胖最主要是吸收太多,使用太少而令脂肪积聚。小朋友最少每星期有三次30分钟有氧运动,如果父母能够参与,带同子女一起运动,效果更理想。若子女不喜欢运动,父母应逐步鼓励,可先由每星期运动一次开始,然后隔天,再进展至每天都做运动。
愈来愈多研究证明,推广心血管疾病预防从小开始比成年才展开更有效益,不少国家已经意识到童年期肥胖与代谢综合症的关系,好像日本,现时已开始推 行传统日本清淡的饮食文化。外国不少地区亦开始注重儿童午膳的脂肪摄取量,而在香港,改善学童午餐饭盒的多油多盐多脂肪,对儿童的心血管健康有一定的帮 助。
帮助子女减肥应采用一些鼓励的手段,若是儿童过胖而家长无法处理,可寻求专业人士帮助,要使心脏心血管健康,应从童年开始!
后一篇:防晒不是女性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