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材被禁的真意
(2009-10-09 21:52:4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杂文 |
我一直觉得不是学什么东西都要教材,就像不是生什么病都要吃药。很多时候,社会其实是最好最生动的教材。比如你今天被骗了,就完全没有必要从书上寻找原因甚或学习诓骗之道施以报复,只要长点记性,明天还会被骗吗?
但教材一定有它的妙用,小升初离不开,初升高离不开,考大学考硕考博离不开……等到日后评职称考公务员还是离不开,就算这些知识索然无味,你也必须学习之。好比,困难时期穷苦人民吃观音土,不照样过了。不过,尚穿着开裆裤,屎尿不及的孩童就必须使用教材倒算得上新鲜事,那么,究竟是谁在促成此事呢?
从安徽省教育厅近日一纸文令刊发后的各方反应来看,这种事情并非教育部门的一家之言,因为,在该项通知(核心内容即各级各类幼儿园一律不得使用幼儿教材、课本等变相教材)发布后,除了年幼的孩子无法独立表达观点,教师、出版社、书籍经销商都有批评的声音。不妨简单归纳下,教师们觉得少了教材备课教学任务变得繁重,出版社的书卖不掉利益不免受损,经销商受困于市场限制自然蒙受损失,如果认为这些机构和个人隶属于教育产业部门,那么上峰的做法无疑脑袋进水。
然而,懂点教育常识的人又会觉得教育厅的做法并无不妥,倘若一定要指出这件事的错误之处,也是上面没有给下面打好招呼,受波及最大的当然是出版社和经销商,多印的书只能作废品卖掉罢。在我们的习惯思维中,头脑和四肢出现分离是不大容易的事,尤其当牵涉整个利益产业链时,头脑是高度清醒与理智的,类似自乱阵脚的故事并不多。由此,也可看出这份政令的可贵。
可是此事的蹊跷不在经济利益明显受损一方而在部分家长与学校,一般说来,少定了教材,家长就可以少掏腰包,而学校的一些教职人员这部分回扣就拿不到了。但是,在所听到的舆论中,家长却是要求购买相关教材的,教职工却是认为不要为好的,前者固然是逐级升学压力自上而下的传递引发的辅导慌,后者却不能简单概括为老师们的忠义效主和政治正确。应当说,当基层教员真正意识到幼教的本质乃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而非多背几首唐诗,多唱几首儿歌时,我们这个国家才能走好教育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那么,没有了教材之后,整个社会的幼教辅导之风是否会刹车呢?我想,根据经济学的规律,市场的的最终形成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而求是根本,如果没有孩子参加辅导,那么相关机构还能存活吗?换言之,家长更广阔说教育的风气本身不认可幼教辅导这种模式或者以为完全没有必要,孩子们也无需在双休日、节假日背上书包过回校园生活,甚至辛苦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想,这应该是这纸文令背后所释出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