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出20万元买余秋雨的一次脸红

(2009-07-03 11:38:38)
标签:

板斧

膈应

诈捐

箫夏林

稿费

余秋雨

脸红

文化

分类: 态度·有感而发

我出20万元买余秋雨的一次脸红

 

◇衙外

 

曾几何时,俺在西祠胡同某论坛做过一阵子板斧,当时的另一个板斧因为总说一些自恋到出格的话,不时遭致网友的奚落,乃至常常群而攻之。俺这人心软,更或许是因为同为板斧而兔死狐悲,有时候网友闹得太过火,会出来为其打抱不平,俺觉得那哥们儿千不好万不好,自恋毕竟是人家的权利,另外,他也算有些风度,至少在我印象中,他没有利用板斧的权力把那些骂他的帖子给喀嚓了,为此我劝大家“还是积点口德吧”!没成想,俺的打抱不平,引来一个长期“潜水”的女士发言——我和她在生活中也是好友——她在帖子里对我痛心疾首,大意是俺这样的同情太廉价,而且从治病救人的角度来讲也绝对没好处,她说了很多,其中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一个人走在街上总被人吐口水,这的确有点不人道,但那被吐口水的人应该想想,他如果不那么恶心,为什么总被人吐?”

 

现在,每每看到“余秋雨”三个字,俺就想到她的这句话。

 

专门查了老文章,其实我早在10年前就曾“吐”过余大师口水,那篇文章叫《“庄家”看秋雨》,原发于1999年11月24日《中国妇女报》,当时的余大师风头正劲,正在埃及等地边旅游边写他的《千年寻拜》(此为当时的暂名,出版后是否延续其名,我还真不晓得),俺实在是因为看不惯他当时那股子比我们论坛那位板斧还做作的自恋劲头,就斗胆也是忍痛写了那篇文章,其意真不是“咬余”,而是实在喜欢他的文字,真心希望他别因为性格上的缺陷而“羞辱”了自己那竿生花的妙笔!

 

但没成想,其后的这么多年来,我所仰慕的秋雨大师,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惹一身骚,如果媒体上的讥诮文章和网友的帖子可以折算成口水的话,恐怕余大师早就被淹死八回了。作为一个早期的“咬余”者,俺却常常为此不由自主地生出“廉价的同情”,真想站出来为他打抱不平,但每次都想到了那位女士的帖子——是啊,余大师你为什么就不想想,你咋这么招人膈应呢?余秋雨说,现在有“咬余专业户”,诸如箫夏林之流就是靠“咬”他出名的,可纵然萧先生们是狗,你若不是一泡屎,人家犯得着盯着您不放吗?

 

老实说,一直以来,因为曾经太喜欢余先生的文字,我真的很为他天天泡在口水里而难过,从“石一歌”到“秋雨含泪”,俺这么“好事”的人,再没有忍心写过一篇“骂”他的文章,俺总想,人嘛,谁能没点毛病呢?毕竟“石一歌”的推测没有坐实,即便坐实,也可以用有人为文怀沙、黄苗子的辩词来搪塞……及至到了“诈捐事件”发生,大师在我心目中算是彻底坍塌,比上海那座13层的住宅楼塌得还惨。在我眼里,一个人的性格有些缺陷也就罢了,可现在他是人格的问题,一想到这里,我喉咙里就痒痒的——啊呸!

 

坍塌!从性格上来说,我也是个非常极端的人,一旦我认准谁在人格上出现问题,你就是再有格调和才华,也JB在我心目中彻底完蛋了。昨天《南方周末》的“周末茶座”发表令狐补充的文章,用笔那叫一个刁钻和辛辣,我看完不仅没有生出任何的同情,反而总觉得不够过瘾。而说来也巧,也就在昨天,我进入余大师的博客,突然看到他以《文化良知》为名,转帖了他与当代作家与书法——张公者的对话之七,余说:“历年来我受到最多的诽谤,主要原因就在于我的直言。”我没读完就差点把胃给吐空了,良知?直言?你也配谈这些?俺虽然给灾区捐得不足千元,但至少拍胸脯时,没有觉得左乳之下有什么异样,而现在,我看到余先生大言不惭地说什么良知、直言,真想掏20万元去为他做做心电图或B超,你左胸腔里的那个器官还健全吗?你肾上腺还能分泌出让人脸红的那种激素吗?

 

是的,俺准备出20万元买下余大师的一次脸红,他嘲弄质疑者儿时被父母卖掉的痛苦以及为稿费为生的贫寒,可您老有得是钱,咋就做出“诈捐”那样令世人不齿的事情来呢?俺跟质疑者一样,小时候虽然没有被父母卖掉,但差不多也是靠稿费为生,但别看如此贫寒,却砸锅卖铁也要凑足20万元来买您老的一次脸红——余大师,我敢打赌,你已经丧失这项功能,而据说,人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

 

有人可能会说,假如人家余秋雨真的脸红了一次,或者实在红不起来,照自己的脸上猛抽两个耳刮子,你将怎样,会兑现自己的20万元吗?会的,只是,余大师可以先是20万元钱,又是20万元的书,先是小学,又是图书馆,俺何尝不能呢?呵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