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这回可赔大发了
(2009-07-04 16:04:15)
标签:
虚头窟窿毛衣女同学余秋雨追加30万文化 |
分类: 态度·有感而发 |
余秋雨:追加30万也填不平原来的虚头“砸”出的窟窿
◇衙外
昨天在博客上才写了《我出20万元买余秋雨的一次脸红》,今天就爆出余秋雨要追加30万元设备的新闻,这可以被视为余大师的一次脸红吗?我的朋友徐迅雷有一篇文章最可以说明问题:《余秋雨捐款门越掩饰越穿帮》,虽然写在半月前,但现在翻出来瞧瞧,还是不过时:一切不过是为“圆谎”。
但不管怎么样,我相信余大师这次的30万再不敢玩虚的了。徐文说:“20万,那要很辛苦的一两场演讲,那要一本书印刷很多册才能换来版税,想想都悔青了肠子……”不知道现在的余大师肠子什么颜色,但可以想象,他翻着存折该怎么“含泪”:这“咬余”的人们也太坏良心了,不仅逼着他得把原来许诺得空头支票兑了现,为了填平原来20万元虚头砸出的窟窿,还得再追加30万,这一下子可赔大发了。
这让我想起来我的一个同学曾经办过的一件事:
同学姓田,巧的是他的名字里也带个“秋”字,但这个“秋”却因为他好吹牛,而被我们叫成了信球的“球”字。其实要我说,他这个人还是挺好的,对朋友也没有什么歪心,就是嘴上不把门——这里且叫他“田球”吧。有一次,“田球”跟我们一个女同学吹嘘自己的姐姐怎么手巧,又会织毛衣,又会裁剪,且乐于助人,简直就是黄道婆再世。女同学是个热沾皮,听后就买了几斤毛线给了他,请他的姐姐帮着给织一件毛衣。“田球”接过毛线一下子傻了眼,因为且不说他的姐姐到底会不会织毛衣,就是会,也未必愿意帮一个陌生人义务打小工。“田球”那个作难啊,但再难他也不能承认自己当初是在吹牛,于是他一咬牙接过了毛线,然后偷偷摸摸地寻了一家专业织毛衣的店铺……就这样,几天后,“田球”拿着一件织好的新毛衣交给了我们的那位女同学,女同学自然万分感谢,但在感谢的同时却发现,这件毛衣咋看咋不像是手工织的,而是机器织出来的,就问“田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一再逼问之下,“田球”无奈承认了其中原委,说这件毛衣不仅不是自己姐姐织的,他还为此搭进去了几十元的手工费——要知道当时是1990年代初期,几十元那是相当大的一笔钱。可怜的是,女同学不仅是个热沾皮,还是个长舌妇,她并没有因此而说“田球”好,反而将他赔钱织毛衣的事情给散布了出去,弄得我们所有老同学都知道,看见他,真不知道是该同情还是该嘲笑。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看到有人吹牛,就想到“田球”。他为了圆谎,不得不赔钱搭工夫,最终还是成为笑料。唉,当时我就说他,谁让你嘴欠?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呵呵,不知道当时他私底下抽了自己多少耳光。
现在的余秋雨呢?我看大概也是这样。“当初他一激动就开了大口……”现在只能以更大的大口来弥补,不管是书,是设备,还是现金,感谢他向灾区捐献了50万元!但我觉得更应该感谢箫夏林们这些“咬余”者,没有这些“长舌妇”们,灾区空背20万元的许诺,还不知道要到何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