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今天的血腥加沙想到电影《基情泡沫》

(2009-01-07 15:49:41)
标签:

基情泡沫

人弹

暴雨将至

哈马斯

预备役

以色列

文化

分类: 感悟·散文随笔

由今天的血腥加沙想到电影《基情泡沫》

 

◇衙外

 

这两天一直关注着加沙的局势,每天打开网页,首先看的新闻和评论都是有关巴以战事的。昨天,奥尔默特拒绝了一个欧盟代表团提出的48小时人道主义停火建议。他表示,以方将在两个条件得到满足后停止军事行动,一是终止埃及和加沙地带之间的武器走私,二是终止巴勒斯坦武装组织针对以色列的所有形式的攻击行为。凭哈马斯的强硬,我估计他们很难在短时期内对第二个条件做出正面的回应。这也就是说,无论这场战争多么残忍,而既然战车已经开动,被战车倾轧的一方又不服软,那就不可能戛然而止。

 

我想到了半年前看的一部以色列影片,港译的片名很怪异,叫《基情泡沫》(英文名叫《THE BUBBLE》)由今天的血腥加沙想到电影《基情泡沫》,到现在我不知道“基情”是什么意思,但片子里所揭示的问题却如马其顿影片《暴雨将至》所阐释的一样——由于宗教、民族等不可磨合的现实,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些地方,冲突就是一种宿命,和平只是一种假象——早在上世纪末,我看罢《暴雨将至》由今天的血腥加沙想到电影《基情泡沫》,曾写过一篇《火山口上的虚汗》的文章(原载于1999年5月7日《城市早报》),那时候库尔德工人党领袖奥贾兰刚刚在土耳其被捕,美国的B—52轰炸机正在巴尔干半岛上盘旋,而印度总理瓦杰帕伊为了平息争端,却坐着直通车穿越了克什米尔高原。那时候阿拉法特还健在,哈马斯在他的强大影响下就像一帮流寇。而现在呢,当时动荡的地方现在还在动荡,当时想努力平息的争端,现在反而变本加厉。

 

其实,《基情泡沫》早就演绎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影片介绍一个性格温和的巴勒斯坦青年到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寻找工作,在那里结识了一群反战的以色列青年,其中包括一个正服预备役的男孩。巴勒斯坦的这个青年向往以色列的富庶生活,同时也心仪以色列社会的宽容和民主,他与几个以色列朋友天天厮混在一起,乃至于最后同时跟他最喜欢的一对男女同时滚在一张床上——怎么说呢,以我的理解,这样的情景安排其实是导演有意为之,他试图说明这个巴勒斯坦青年其实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自己的信仰。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巴以边境上一次小小的冲突伤及了这个巴勒斯坦青年的家庭,他的姐姐或妹妹在战火中丧生,他却义无反顾地充当起了人弹,而被他炸死并与之同归于尽的就是那个跑过来拥抱他的预备役的男孩——他的同性恋男友,他在以色列最亲最铁的哥们儿……

 

看完这部电影,你真的很难平静,你的悲哀完全可以用得上“油然而生”这四个字。现在,加沙局势越来越紧迫,越来越血腥,今天的新闻说,以色列的炮火击中了一所加沙的联合国学校,48人丧生。我们可以想象由此将又会出现多少《基情泡沫》里的那个本来很向往以色列生活的巴勒斯坦青年,由温和的“亲以派”最终变成人弹……阿门,这,真的就是一种宿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