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尽管中考成绩公布之后就已经知道雯上十一没有问题,可小家伙还总是话里话外地谈起不一定会被录取呢!这就是太低调的表现,而我坚信不会有意外,所以雯有时候看着我的样子,会说:妈妈,自信的感觉真好!是的,刚刚才看到一个外国留学生的朋友圈帖子:喜欢做事,其实是想通过一件事来喜欢自己——《人性的,太人性的》;不妨加上一个修饰词喜欢做“擅长的事”,人最终的目标是愉悦和肯定自己;什么时候雯修炼到这个水平,我就彻底放心了,那种收放自如的驾驭能力。
今年十一的分数线提升了,排名海淀第二,仅次于RDF,这也侧面验证了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认可了十一的教育理念,因为这是教育原本应该遵循的规律——差异化、个性化、师生平等、提供选择和机会让孩子们挖掘自身的潜力,还有很多符合人性的活动设计——与校长共进午餐、狂欢节和泼水节,这些都是尊重孩子们的本性出发,看过央视开讲啦那一期李希贵校长的介绍,我们就彻底被它圈粉了;原先雯爸爸还一直坚持一零一更美,统招录取分数线一公布,雯爸也特别高兴地向家乡人民汇报了雯的努力;这一路走来,过程艰难,结局很甜。
先说一下这几天录取的感受,然后再聊雯的不易。之前就看到去年十一给新生的安排,让自己去领通知书,当时我认为那么远,还非得让家长和学生跑过去拿一下,通知书不都是寄的吗?当我们实际去领了之后,才发现这就是十一带给家长和新生的第一份特殊礼物——被录取的仪式感;从通知书正面学校logo的邮票形状设计、信封背面名字旁边的logo标志、录取通知书附上的入学纪念卡、每个录取孩子的名字是今年高考优秀学长亲笔写下的、校服统一框架下的个性选择(Kappa网站各季节的不同款式)、住宿申请不会根据分数而是依照距离的远近(家庭地址和户口所在地均超过18公里)、军训只负责伙食费其他一切交通租车费用全免、选课系统学生和家长均有账号、必须当面取通知书还因为你要感受被录取的荣誉——启航签名牌和录取通知书真人版,外加校园ID卡照相,所有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感受和意外;看一下分层考试的考场安排,每个孩子的不同科目不同教室,统计这样的表格给老师带来了很多不方便,但尊重孩子差异与个性的教育出发点才是真正的好教育,我这个从事教育、身在教育环境的人真的佩服学校的这些细节举措,比家长想得都周到。另外校园里走走,就意外偶遇新洋的舞伴——莲子和妈妈,是博客空间让大家相识,莲子妈妈一眼就认出了我和雯,美好的相遇、幸福的开始,更是孩子们扬帆起航的开始。
聊聊雯初中三年的课外学习——雯从小学开始就没有系统完整地接受过课外班的培训,无论数学还是物理,都是这样;我们相对比较重视的是英语培训,lily和剑桥国际是目前我比较认可的英语品牌,长线投资的英语,选择机构还是非常重要的,开学雯会续上CAE,已经不是明显的优势了,周围孩子很多都托福了,我们综合考虑还是跟了Serena,主要孩子认可和喜欢这个老师,我们也没有时间再去挑选和适应老师,新东方的托福也大多比较应试,但是剑桥国际英语体系相对是比较重视能力本身的;每个寒暑假雯会要求上数学,物理是网校搞定,先把一些基础知识了解一下,开学后的课外班数学和物理都没有参加,一来学校课业比较重,二来我比较传统和保守,觉得孩子精力有限,跟着学校走即可;初一雯的成绩比较突出,年级能进前10,主要是心态积极,有股拼劲儿,想洗刷分班滑铁卢的污点;初二周围同伴都开始一对一了,我们没有选择,试听过一次数学课,雯感觉一般就没下文了;大班课雯也没跟,初二进入实验班,主要是心态不平稳了,没有初一的那种激情,而且自己不报班,成绩出现一点滑坡就会很紧张,所以孩子如果心态不稳定,家长也没有足够的定力,不建议始终拒绝课外班;其实我明白雯初二初三一直很难进入前10的主要问题是出在心态上,心乱了状态就不稳了,所以很容易体现的外在的成绩上,雯总体数学和物理在校内的成绩,我们还能接受,所以一直没有被触动,雯没有太多精力自学,买好的错题笔记或者学霸笔记、课堂在线等资料,她没有时间系统看,不过小家伙后期一直整理错题,也用过几次思维导图,但都没有坚持得太好。刺激雯报一对一是初三上的寒假,朝阳的数学统考特别难,雯一改往日地不提前浏览,那次就破天荒地先翻看了试卷,结果整个人在很慌地心态下答卷,78分的成绩重重地打击了她,寒假开始一对一,以为也就寒假雯想这样,没想到开学后雯依然坚持要一对一,很幸运地是雯很喜欢这个美女老师,一个学期相处愉快,雯的数学提升明显,毕业考试满分,一模98,二模和中考也都比较理想,已经想不起来具体分数了;孩子上辅导班其实收获的就是平稳的心态和自信心,看到自己落后能够做到不着急的家长和孩子才具有基本的不报班依然可以体现实力的前提;如果做不到这点,建议别冒险;因为雯明确表态,高中不想这样渡过了;但是十一教学内容和体系与机构不同,估计雯还是无法系统完整地跟外界的培训班。物理因为是选科,所以承担的区分度会降低,雯除了网校一直没有上过其他课外班,中考前也犹豫是否一对一,最终放弃了。
始终相信每个孩子的学习生态位置比较固定,就好像物体在液体中的漂浮、悬浮、沉底状态不是以最初的按压和强行提拉决定的,放手之后,状态是由物体的自身属性——密度决定的,只要给定足够的时间和过渡过程,每个人都会趋于自己的这个稳态位置;所以我不欣赏家长太折腾地使出浑身解数去按压或提拉,增强内驱力是唯一改变密度的可行办法,让孩子的内心自己强大起来才是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