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一说是彭城(现江苏徐州市)人。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科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担任太子校书、监察御史。永贞年(805)积极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史称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王叔文被杀,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同时被贬的还有柳宗元等“八司马”。经过十年后,“八司马事件”中的柳宗元、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同时从贬所被召至京。这时,刘禹锡写了下面这首诗:
元和十年自朗州奉召至京,戏赠看花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的前两句,写到玄都观里看桃花人的熙熙攘攘。后两句,写庙里成千棵开花的桃树,是诗人走了以后这十年中才栽的,影射当时朝廷里众多的新贵,是保守派、当权者在这十年中一手扶植起来的,作者给予极大的蔑视。当然引起执政者的不快,激恼了他的政敌,唐宪宗打消了想留他们在京城做官的念头,要把刘禹锡贬到十分荒僻的播州(现在贵州遵义)任刺史。经过御史中丞裴度的说情,结果他被贬到连州(现在广东省连县),柳宗元被贬到柳州。
刘禹锡为这首诗尽管吃尽了苦头,可是他并不改变他原来的政治理想和斗争精神。十三年后重回京城,他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而且在诗前写了一段“引”,通过“仙桃”荡然无存情景的描绘,影射朝中新贵也落得与桃花同样的下场,诗中洋溢的喜悦,更强烈的是嘲笑、讽刺。
《再游玄都观》
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828)三月。”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太原祁(现在太原祁县)人,开元十九年(731)年进士,天宝末为给事中。王维是一个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艺术家,能诗、善画、工书法、擅长音乐。
安史之乱前,唐玄宗一直不相信安禄山会造反,仍然沉湎歌舞,荒怠朝政,直到叛军攻下潼关,逼临长安,才如梦初醒。他一反年轻时的英武、果敢,采取了逃跑。扔下百官和老百姓,仓促偷跑到蜀中。第二天早朝时,宫中才发现不见了皇帝,长安城顿时乱作一团。叛军很快进入长安城,文武百官,后宫佳丽,梨园子弟(梨园,唐玄宗教授演员的地方。唐玄宗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于梨园,称梨园子弟)悉数为叛军所获,并很快被押往洛阳,王维也在其中。
安禄山在洛阳凝碧池举行庆功宴会,强迫囚禁的梨园子弟奏乐庆贺。众乐人思念玄宗欷嘘泣下,其中有雷海清者,掷弃乐器、面向西方失声大恸,安禄山当即下令,残酷无比地将雷海清肢解于试马殿上。王维这时候被拘在洛阳菩提寺,闻听后感慨赋七绝一首:
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至德二年(757年)九、十月,唐军相继收复长安、洛阳,王维与其他陷贼之官,均被收系狱中,随后押到长安。这些人按律当死。有人提出王维凝碧官诗可证其忠于唐王朝之心,加之他的弟弟王绪请求削己官职以赎兄罪,唐肃宗特此原谅了他,不但不杀,而且还给了个太子中允之职,加集贤殿学士,后又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以后又仕至尚书右丞。令人惋惜的是,三年以后,王维就离开了人世。
刘禹锡《陋室铭》
求索书

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王维塑像

王维塑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