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博物馆的熏陶~

标签:
孙东虎博物馆楷体gb2312中国科技馆杂谈 |

本就不爱游览名胜古迹,故对文物博物馆总怯怯生步,我一向以为读有兴趣的书做有情趣的事才有益进步,无兴趣的事情只能是无谓的消耗时光。
但兴趣是后天的,是可以培养的,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能熏陶出来的,关键是有没有广猎兴趣的意识。所谓的广猎兴趣其实就是求知欲:对历史、地理、人文的关注,而这些一定是来自环境的熏陶,进一步说是家庭的教育,但不排除对居住城市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的浸泡。
博览群书的人一定有兴趣闲逛博物馆,但(中国的)博物馆通常是史学家、考古学家常出入的地方,老百姓则更喜欢逛剧院和电影院,不会想到去逛博物馆、美术馆和纪念馆,不是爱好上的不同,是儿时的培养意识不足,父辈们当年都处在水深火热的奋斗中,无暇关注孩子的求知欲,待到我们这一代为人父母了,孩子才真正能在知识上感受快乐了,尽管有的家长对博物馆、美术馆和纪念馆并没有什么兴趣,但也会因为孩子的成长而走进博物馆。科技类博物馆一定是孩子们最爱去的,不用家长引导似乎都有一种天然的趣味取向,一些博物馆还会让孩子亲身体验或动手试验。
从美国一回到北京的陈斯中博士急不可待的来到中国科技馆,并急切的要求朋友给他在科技馆前留影。他之所以对这个博物馆怀有深情,是因为这里的一件件展品、一个个装置,都曾激发过他幼年时的心灵,并成为他今天事业的启蒙。十多年前,13岁的陈斯中在家长的带领下来第一次到中国科技博物馆,科技馆不仅给这位年轻的科学家最初的知识和见识,更给了他日后投身于探索未知事物的不懈勇气和科学精神。仅仅是一次不经意的参观,就是的一位少年奠定了未来的人生之路;历史学家孙东虎,少年时代到北京天安门游览,也是不经意的走进了历史博物馆,从历代石器、兵器、乐器、仪器,到反映中国先民生产、生活中以智慧记忆发明的火车、纺车……博物馆还按一比一仿真制作了这些模型,平时对书本学习感到枯燥的孙东虎可以触摸到这些文物“遗物”,从此他对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成为知名的历史学家。
到博物馆沐浴知识的阳光,其生活方式本身就充满了阳光,我也是在参观了欧美国家很多博物馆后才开始拿起油画笔做起了业余画家。尤其近些年,去的博物馆越多想画画的愿望越强烈,这无形中填充了我的生活内容,精神生活更愉悦起来,比如偶然看到一次忽必烈时代的艺术展,看到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真迹作品,现在便有强烈写毛笔字的愿望。
但从小我也是很不爱逛博物馆的,觉得那里是清冷、枯燥的地方,直到一次在中国美术馆看到齐白石的特展,我在一位大学学长的指点下学习鉴赏大师的艺术境界和艺术品味,才觉得博物馆或美术馆这种地方是有吸引力的地方。我很向往非洲,就跟总能在博物馆看到非洲木雕有关。
博物馆多少影响了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取向,泡博物馆就像泡咖啡馆一样已慢慢渗透到我的生活中,哪怕一天里只看展馆里的一个展厅,也都觉得是从书本里跳到真实的世界里一个重要途径。现在对文物博物馆也不怎么怯怯生步了,因为我相信,这些看似清冷、枯燥的地方会更加丰厚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