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08-11-24 21:20:09)
标签:

案例研究

教育

语文

分类: 课题.研究

                         “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验方案

                             秭归县归州中学语文课题组

 

                              ◇  邓红梅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传统的教育观念派生出来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课文的教学,轻视甚至忽视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从而导致了学生语文积累贫乏,综合素质低下,创新能力薄弱。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逐渐得到重视,但语文综合性学习又因其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容易产生教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图书、报刊,影视、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展览馆,文化长廊、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科书所设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有限的,它仅仅是为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提供了极好的范例,语文学习的涵盖范围、深入程度要求我们要有意识地结合文本,自主开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主题,丰富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

从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自1993年而始的课内外衔接教学实验为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内外衔接教学实验中许多卓有成效的做法,如被刘国正先生称为课内外衔接课外学习四大支柱的文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为语文新课程综合性学习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二该课题研究的价值

1、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教学内容的广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其意图在于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通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学生的学习触角以语文为平台触伸到自然和社会,建立起各个领域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全面的认知

2、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语文课程内涵的深度。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听说读写思乃至动手实践能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学生不可能是一个把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和能力分门别类安放的书架,也决不是一件为完成某种单一的工作而运动的简单机械;基于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习的学习过程更是一个多种能力的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相互触动.竞相发展的过程.因此,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综合运用多种学习能力的学习.

3.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源于学生的兴趣,源于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关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经验、条件、能力等选定资源.从这个角度讲,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兴趣爱好被调动起来后,就会积极开展研究,取得较好的效果.反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又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

三、对综合性学习资源基本内涵的界定

1、自然性资源。"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宇宙万象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的源泉。

自然性资源主要指:(1)自然世界中的自然形态,如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名山大川等等,(2)人工形态,如农田水利,园林花卉,城市景观等等。

我们归州,历史悠久、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都很丰富:屈原祠、古城墙、屈姑桥、望归亭、古建筑......带着学生去亲近、去体会。在接触自然中他们甚至还会产生许多疑惑,好奇心驱动他们去询问师长、去查寻资料,去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2、社会性资源。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社会性资源指的是生活中的生产劳动和人际关系,语文综合性学习也可以以此作为资源,让学生去工厂、农村、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集贸市场、......在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生活。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3、人文性资源。所谓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性资源,指文化世界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人文性资源。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促进教师的成长,提高教师设计综合性学习能力。

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本地的学习资源条件,自主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的能力,将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锤炼。

2、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课改理念。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的重新确定,意味着学习价值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意味着“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3.因地制宜,挖掘本土文化,让各地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各地的文化遗产需要抢救,通过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做一些贡献.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语文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但它首先应该姓“语”,即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要保证活动的本学科特点,要在兼顾综合性的同时强调“语文性”,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让学生有切实提高了语文素养的感觉。

2、综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体现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途径、学习功能等多个层面。

在学习目标上,既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综合,又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综合。

在学习内容上,体现自然、社会、人文领域与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还包括与其它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

在学习方式上,既是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综合,又是接受学习与体验学习的综合;既是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综合,又是个体探究与合作研讨的综合。

在学习途径上,不分课内、课外,涵盖学校、家庭、社区乃至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学习功能上,不再单单追求智育目标,而是注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特别注重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促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身心健康诸因素的和谐发展。

3、合作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校内与校外之间的相互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复杂而系统的学习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组织是一个人员分工、协调、合作的过程。每一个参与学习的成员都应该明确工作的任务、工作的方法以及预期的成果,同时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协调和修正。比较理想的组织状态是能从学习小组构成人员的知识面、特长、性格、家庭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在组内形成相对固定的分工。

4、开放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语文综合性学习无论是内容、时间、空间、组织形式、指导方式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它不受45分钟时间和狭窄空间的束缚,而是根据主题内容弹性地安排学习时间、空间,从时间分配上看,可根据单元内容,也可根据课时内容进行安排,可长,可短。从空间组织来看,不限于课堂,可扩展到课外和校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语文学习上有所收获。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教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充分考虑初中学生形象思维活动活跃、表现欲旺盛、好胜心强等特点,遵循学生亲历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等原则,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资源,创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环境,有目的的、循序渐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学校资源。学校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语文教师、课代表、文学社、图书馆(藏书、画册、音像资料、报刊杂志、网络资源)、校园文化环境,等等。

当然,随着网络这个全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语文学习资源的出现,校内、校外语文学习资源的界线正在逐渐被打破,校内、校外资源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2、自然、社会资源的利用。自然、社会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社会文化等等。其中社会文化可以有文化艺术场馆(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化艺术设施(如布告栏、黑板报、读报窗、宣传廊等),文化艺术环境(如建筑雕塑、园林花卉、标牌广告、书画走廊等)。

.3、家庭资源。家庭是社会的一分子,家庭生活充满温情和乐趣,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家庭资源包括:家长和亲友、家庭藏书、报刊杂志、音像资料、电脑材料及家庭文化环境等等。

七、课题研究步骤

1、筹备阶段(2007年3月-2007年4月)

参加课题实验学校启动会,学习“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实验方案,初步确定实验框架,完成课题开题报告。

2、课题启动阶段(2007年9月)

参加开题会;制定子课题实验方案------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开展各种学习与培训活动。

3、课题实施阶段(2007年10月——2009年10月)

(1)2007年10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效率、学业成绩等进行实验测量,形成基础研究数据,建立研究档案。

(2)2007年11月——2009年7月,按学期进行实践性研究,开展课题组交流、研讨,积累阶段成果,作好每学期末的研究工作小结和课题阶段研究报告,调整并确定明确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4、课题深化、总结阶段(2009年8月——2010年5月)

进行实验后测;对比研究数据,进行研究资料分析,撰写相关论文、案例与课题研究总报告;接受总课题组验收,并在全县推广课题实验经验。

八、课题领导机构

1、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孙阳俊(秭归县归州中学校长,中学一级教师)

副组长:马州、马尚昆

2、课题实验小组:

组  长:邓红梅

副组长:谢书芳、宋秀枝

实验教师:周立新  谢书芳  马尚昆

王松  王家洪  胡小芳  李运锋 宋秀枝  付瑞清  周会忠  江红萍  孙正珩  胡云志

秦立勇、王亮  梅英   李圣坤   吴光胜  邓红梅  马州  屈春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