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习凸显语文性实验研究
(2008-11-24 21:12:04)
标签:
教育综合性语文学科谭思棪 |
分类: 课题.研究 |
“语文综合性学习凸显语文性实验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秭归县实验中学语文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
1、指导思想:
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依据,落实课程标准的精神,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改变课本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的基础上,真正做到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一种综合课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方法,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体活动,充分运用语文知识,落实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避免出现语文综合性学习偏离语文学科的特点与要求的现象。让语文性的地位在综合性学习中凸显出来,从而 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为丰富和发展祖国的语言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时代背景:此次课程改革中第一次提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并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加以凸现,它隶属语文学科,是改革后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相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具有目标的丰富性、内容的宽泛性、时空的开放性、学习的自主性、过程方法的多样性和评价的发展性等特点,不少教师在组织教学上出现偏差,他们完全忽略了综合性学习中语文的主体地位,盲目地根据“综合性”的要求引入不少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把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为“环境研究”、“科技活动”、甚至是“吹拉弹唱”等文娱活动。在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中,语文反而处于从属地位。
虽然自 2001年6月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教师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对“语文性在综合性学习应该凸显的地位”这一点,并没有真正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从而出现,在具体实践和教学策略上有很多作法仍然让综合性学习失去了语文性,出现了“泛语文”和“非语文”现象,偏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宗旨。在综合性学习中让语文性充分凸显出来是中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的重要途径。
二、课题分析
1、综合性学习凸显语文性能找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落脚点,明确基本指向
综合性学习凸显语文性研究,能避免出现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综合性”涵盖一切的现象。明白“综合”和“活动”都仅是手段,在“综合”和“活动”中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才是综合性学习的宗旨。而要想把握住这个宗旨,在语文的综合性活动中,必须要突出“语文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姓“语”,即,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明确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一切均以语文学科的目标、性质、特点为出发点,综合性带给了语文学习无限的空间,在于“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2、综性学习凸显语文性有利于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语文教学对人的关注和培养不是空洞的,而是通过语言学习来实现的,如果没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人文性则无所依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从语言入手,直指人文内容(知识和精神),然后再回归语言,它是一种不断互逆的运动。而其它学科虽也是从语言出发(有的指向人文、数理、逻辑;有的指向哲学、技能、艺术等)却并不一定要回归语言,并不一定要经常进行语言与人文内容的“互逆”运动。它是单向的,不是双向的。这种语言与人文之间“单向”的运动特点决定了非语文学科的属性,“双向”运动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属性。语文学科这种特有的属性,我们称之为“语文性”。综合性学习尊重了“语文性”就是尊重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让学生在语言人文的互逆中,对话、交流、感悟、体验、品味、积累、运用,就是让人文性在语文工具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体现,就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做到得“意”,又做到了得“言”,“意”“言”兼备,得“意”而不忘“言”。尊重了“语文性”就能保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平衡,实现“两性”的统一。
3综合性学习凸显语文性能 开发语言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合性学习凸显语文性能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把语言文字作为接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把活动的最终目标定位在听、说、读、写上,感觉、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语言规律的无意识的认识,转化为有意识的发现,从而 开发语言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综合性学习凸显语文性能增加文化积淀,提升文化品位。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根本就是积累沉淀。特级教师余映潮说,“在语文教育中,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瘠,学生的语文泉流就会干涸”。因此,凸显语文性的综合性学习,能够落实有效积累语言这个根本,达到增加文化积淀,提升文化品位的目的。
5、遵循语言基本规律,丰富和发展祖国的语言文化。
语文教育的目的不单纯是继承,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丰富和发展,没有发展的语言是没有生命力的语言。今天辉煌灿烂源远流长祖国的语言文化,,正是几千年来,各个时代的人民在 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祖国的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凸显语文性的综合性学习,在活动过程中能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领悟能力,理解母语文化厚重的底蕴和丰厚的意韵。从而丰富和发展祖国的语言文化。
三、对综合性学习凸显语文性基本内涵的界定
语文性是指语文学科从语言入手,直指人文内容(知识和精神),然后再回归语言,这样一种不断双向互逆的运动。综合性学习凸显语文性就是尊重双向互逆的运动特点,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实现语言人文的互逆,让人文性在语文工具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体现,做到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得“意”,又能得“言”,“意”“言”兼备,得“意”而不忘“言”。保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平衡,实现“两性”的统一,所以,我们说“语文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最佳支点。在综合性学习中凸显语文性就是尊重了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在综合性学习中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深刻阐述了语文作为一种工具所具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承担着传承着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因此我们应当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致力于二者的有机统一。
2、开发语言潜能,整合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把语言文字作为接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把活动的最终目标定位在听、说、读、写上,感觉、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语言规律的无意识的认识,转化为有意识的发现,从而 开发语言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变系统学习为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本地的学习资源条件,进行课题研究,提高自主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的能力,将在不断的实践中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锤炼。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快速成长。
4、遵循语言基本规律,,丰富和发展祖国的语言文化
语文教育的目的不单纯是继承,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丰富和发展,没有发展的语言是没有生命力的语言。凸显语文性的综合性学习,让能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领悟能力,理解母语文化厚重的底蕴和丰厚的意韵。从而丰富和发展祖国的语言文化。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语文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但它首先应该姓“语”,即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要保证活动的本学科特点,要在兼顾综合性的同时强调“语文性”,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让学生有切实提高了语文素养的感觉。
2、自主性
自主性表现为 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
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既是综合性学习的决策者,又是实施者。
3、实践性
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亲历参与,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实践”既是改变语文学习方式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
4、综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体现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途径、学习功能等多个层面。在学习目标上,既重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多种能力培养的综合,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综合。在学习内容上,体现自然、社会、人文领域与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还包括与其它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在学习方式上,既是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综合,又是接受学习与体验学习的综合;既是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综合,又是个体探究与合作研讨的综合。在学习途径上,做到学校、家庭、社区乃至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综合。
5、探究性
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确定研究专题进行探究的活动。没有自主探究,也就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改变,也就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6、开放性
开放性主要表现为内容的多样性。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不囿于语文学科特定的知识体系,不囿于语文能力的某个方面,其内容更多的来自社会、自然、学生自身各种类型的生活。综合性学习必须突破过去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实行开放的原则。
六、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组织准备阶段(2007年5月——2007年10月)主要任务:
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参加研究人员、实验班,制订实验研究方案,实验教师参加培训工作,搜集相关资料,为课题的顺利实施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07年11月——2009年11月)主要任务:
1、进入实质性的研究,组织参加研究的教师开展实验情况交流,及时改进实验方法。
请顾问等专家指导,外出学习经验;重视教师的学习与培训
2、加强校本培训,每两周就集中课题组老师进行学习;举行校内交流,要求每位实验老师都在校内上交流课,并邀请学校非课题组的老师听课评课;争取机会参加县内交流研讨,通过交流,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
3、要求课题组的老师每学期撰写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凸显语文性的研究论文
4、实验进入一年后,进行中期实验小结,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5、积累与整理实验材料。
第三阶段:总结深化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5月)主要任务:
1、把教师撰写的论文、随感、案例、教学设计汇编成集。
2、把学生的作品分类收集整理。
3、对优秀课例的课件刻录成光盘保存。
七、课题领导机构
课题领导小组:
3、课题实验小组:
邓贵环、王玉萍
实验教师:
李琼英、谭思棪、李作翠、谢克昶、王玉萍、周丽、邓贵环、权桂英、韩庆娥、王琴、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