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三看------何志铭

(2013-09-27 00:10:29)
标签:

大部队

万颗子

汉字

跟头

电影院

电影三看

 

我出身在北方的小城市,小时候淘气得出奇,院邻街坊见我就躲。晚饭后没什么玩的了,就想去看电影,小城里只有一个电影院,我最羡慕的是那些电影院守门的职业。那时不论人再多,巨大的门边只留一个小门进入。一开始站在一边翘首等待熟人,因为自己又瘦又小,所以带进去一般还可以,但从未碰见过一次熟人。眼看人进完了,只好挤进人流硬冲,钻在别人大衣下,真恨不得缩成“小人国”时原人物。但往往被收票员从头发上一揪拉在一旁。电影已经开始了,只好爬墙。那墙高达四五米,上去这么高,往里面会更高。墙头儿又栽了些破碎尖利的玻璃碴或扎人的酸枣树。只好脱下破棉袄,顶在头上爬墙,然后搭在墙头,才不会扎破手,但也难免不流血。上墙是叠罗汉式的,一人踩着另一人肩往上攀。进了院子又进不了影院,只好在门缝里看电影,双腿冻得直打颤。有时进了影院,躲在台上银幕后边看。下边人看得直笑,自己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有时也难免碰上查票的。手电直往脸上照,被揪出后,一顿饱揍。印象最深的是散场后,天气特别冷,冻得人上下牙齿打架,只喊着:“老忠快跑,鬼子马上进村了!……”像贼撵一样,在昏黄的路灯下往家里跑。

稍长大一点,逢文革乱世,我逍遥课外,到乡下去转悠。晚上看露天电影。陕北地方风大,白色的银幕被风吹得鼓起变形,银幕上人的脸,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一会近,一会儿远,一会儿长,一会儿短,真像哈哈镜。乡下看电影,一般早知道,太阳还没落山,人们开始先占位子,有人放一只鞋,或一块石头或砖。就等于两三个位子。到人挤满了,就不停地喊爹叫娘:“我在这哪,有位子!”有的乳名离奇古怪,喊叫不出。往往等了很久,不见放映,天气冷,人们一起跺脚,直像天安门广场阅兵式一样,足音震天撼地,伴随着号子:“时间到了,应该放了……”的吼喊。等了很久放映了。却不是正片。那时的童谣是:中国的新闻简报,朝鲜又哭又笑,有《卖花姑娘》为治好妈妈的病去卖花,《鲜花盛开的村庄》这类轻喜剧片。越南有枪有炮,我记得有:《阿福的故事》、《琛姑娘的森林》,阿尔巴尼亚的莫名其妙,年龄小看不懂怎么回事的《第八个是铜像》等等。那时候电影开始放一个巨大的“静”字,片终了有个美术体“完”字。电影设备很简陋,手摇发电机声音大的很,但往往放一会儿,片子断了,摇发电机人太累了,有时一个片子,几个村庄轮流串片,片子没到只好等着,这等待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看电影观众反映高潮强烈有两处,老百姓通称“战斗片”为“打仗片”,随着银幕上五星光芒四射,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顿时掌声如雷;再就是战斗中眼看我军支撑不住了,突然间军号大作,我军增援大部队到了,观众马上响起更加激烈的掌声。电影完了,散场、黑灯瞎火,地下的砖头像美军十了架坟墓一样多,把人绊得一个跟头接一个跟头。

谁料想自己竟与电影有缘,鬼使神差地进入电影制片厂。70年代没什么电影看,后来渐渐有了“内参片”我们叫它“参考片”。外单位同志不让看,怕中毒了!参考片印象最深的有墨西哥电影《网》(又名海角情长),写两个男人与一个孤岛美丽女人的故事。另外还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批判片有:《山本五十六》、《啊,海军》、《中途岛战役》、《日本海大海战》。印象最深的是山本临死前镇定自若,果敢刚毅;另《啊,海军》中阔别多年的一对青年恋人,相遇在一条长长的索道桥上。那时为搞清电影这个神密的东西,每次看一部电影,靠回忆记录画面,往往记不全,只好开始在看电影的同时记录电影。在黑乎乎的座位上,用笔往本子上记台词、画面、场景等,往往一边看片,一边记,首尾不能相顾。看完片子回到宿舍,再仔细用笔摸清楚字迹。描出来的字、笔画轻重不等,文字很古怪。我记得当时在西影剧场还有史大千导演也爱看电影,但他有支最让我羡慕的钢笔手电。

20年过去了,当年的笔记本还在,每当翻开看看自觉好笑。但任何的付出劳动都会有所回报,后来我的速记功夫,汉字书写大都源于当年记电影的功夫。另外一些好的影片,看了影片又记了笔记,如苏联影片《海之歌》、《生活的一课》,多少年了一些画面记犹新,一直影响着我从事影视艺术创作的今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往的劳动生活都会以百倍的回馈予今天的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