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意象绥德------何志铭

(2013-09-27 00:04:56)
标签:

艺术家

改革开放

河流

所在地

绥德

意象绥德

 

绥德,秦时属上郡之地,有大将军蒙恬和秦王公子扶苏在此屯兵30万,有前些年出土的汉画像石为证,可窥见当年繁华盛况。宋代熙宁三年设“绥德城”取“绥靖文化”、“绥民以德”、“绥平扬德”之意。金大定二十二年改设“绥德州”,明设绥清卫。辛亥革命后撤州设县,曾是陕甘边区绥德专署所在地。

绥德人以“天下名州”自豪,其实更是一首民歌,让天下人知晓绥德,那就是《三十里铺》,其故事富于传奇色彩,一直以来为艺术家痴迷而探究不止。绥德籍的民歌手,如马子清、李治文更为称著。马子清唱民歌,原汁原味魅力唱出陕北婆姨的真性情,至今没有女声可超过其人。其实真正的陕北歌王应是李治文。电影《人生》片头曲“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出自李治文之口;特别是电影《黄河谣》更是以他的身世叙述为蓝本,以他唱的民歌为主旋律。

更让绥德人扬名天下的是一首民谣,即“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我在省城交往的绥德人几乎都是好汉,出口不凡,意志坚强,行为端庄而不失浪漫。

在绥德,最热闹要数汽车站,一年四季,人声鼎沸,是个中转站,南来北往,口音繁杂,但绥德人一出口就好像天下都是名州的感觉,在敬仰之余,深感绥德人有见皇帝不低头的气派。

绥德人体格魁梧,脸形硬朗,历史的风云,种族的交汇,雕塑出他们的形象,鼻梁高耸,眉骨突出,大耳阔嘴,多有络腮胡子者,一块羊肚子毛巾一扎,一脸英雄气概。陕北人的毛巾在额头上方,结朝上又分出两个角,不像河东人毛巾一包头,结在后脑如妇人状。即使是骂人手势,也是中指朝上翘,而不像南方中指朝下一甩,可见民风硬,性强悍。

绥德的小吃,给我印象最深莫过于“碗饦”。一块荞麦碗饦快刀飞切,浇上麻辣肝,清香扑鼻。陕北的吃食,都是日照时间长的谷物,一经食用十分顶饱,因不是劳作就是远行,吃一顿顶一天饥,当然碗饦也不例外。另外绥德田庄的羊肉面也很有名气,在省城也有许多地方热卖,绥德羊肉无膻气,又便宜又实惠,颇受欢迎。

七十年代初,我在上海外滩,见到英国汇丰银行门前有一对大青铜狮,动态绝佳。由此我想到在一些艺术作品中,往往为描写帝王、地主时,门前总放一对石狮以示对人的压迫。随着改革开放,绥德石狮名声渐起,几乎在全国任何地方都能见到绥德大石狮桥了,它体现了绥德能工巧匠的了不得。他们不便能雕中国狮,雕西洋狮也不乏杰作,且能走进市场,顺应时代需求。

绥德人走遍天下,远说韩世忠,一代孤忠,支撑南宋,纵横千里长江抗金报国。八十年代,我在云南孟腊县拍电影,当地人说他们这里也有说陕北话的人,查明明代李定国为陕北绥德人是张献忠的养子,一直保卫明永历皇帝退守缅甸,他艰苦卓绝驰骋数十省,最后在中缅边界解散部属,自然留下许多陕北人的根芽。

如今,马子清老了,李治文去了,但民歌没有老,没有死。我的朋友说,还有新的民歌在涌现,同样受到人们的关注,有名叫雒翠花的女歌手就很突出,只是我没见到她。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一条无形却有声的河流,穿越古今,文化不灭,民歌不朽,自然绥德也不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