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格灿灿戏金格灿灿人——大型歌舞音画《金格灿灿彩》观后作者何志铭

(2011-12-02 22:48:49)
标签:

叶振国

金格灿灿彩

陕西省歌舞剧院

陕歌

刘庆

 

 

 

金格灿灿戏金格灿灿人——大型歌舞音画《金格灿灿彩》观后作者何志铭

金格灿灿戏金格灿灿人——大型歌舞音画《金格灿灿彩》观后作者何志铭

金格灿灿戏金格灿灿人——大型歌舞音画《金格灿灿彩》观后作者何志铭

 

陕北,过去一提起就是荒凉野蛮的代名词。黄土地、大沙漠,饥饿、苦寒、从古代到近代的战乱不断……陕北人脾气杠,性情烈,总之,陕北的地和人口碑一般。特别是从上世纪,黄河水患造成的流民,从陕北进入古城的陕北人,是西安这座城市的麻烦。

七十年代初,从陕北老家进入西安,起初陕北人被西安人瞧不起,总有人学说陕北话,尽管我是榆林市里人,总有人问我今年的收成如何?多少年了,心里总是被压了块石头,老大不愉快。今天的陕北象征着财富,能源给陕北致富,陕西致富。更重要的是给陕北儿女带来了种种自豪感。

这大概是与我一块看戏的妻子流泪的原因。我认为这多少年了,能将陕北的艺术元素用得如此之多、之好、之巧妙,是这“金格灿灿彩”。在历史上陕北民歌的音乐,使陕西音乐歌舞界几度走红,如五十年代的陕北民歌无伴奏合唱,产生刘燕萍、李波、马子清、屈仲茹这样的一代歌手。七十年代“陕甘宁边区五首革命民歌“山丹丹的开花红艳艳”等唱红了陕西省歌舞剧院的杨巧、冯健雪、负恩凤等。而如今“金格灿灿彩”,将陕北民歌艺术原素,整体浮出水面,水准之高,精巧之美,一次次的让观众叫好叫绝。创历史新高,是陕西歌舞界的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是2011年陕西艺术界的骄傲与荣耀。通过这听觉和视觉盛宴,让人深思。

“金”剧的成功是陕歌“置于死地而后生”的翻身仗,据说院长刘庆,历时八年深入生活,研究陕北民歌、秧歌、舞蹈等。这八年磨砺出“金格灿灿的彩”。周恩来曾经说过:“一台好戏,可以做一个剧团。”过去“陕歌”只要是上了一两部影视剧,就会引来好多人的嫉妒。许多人没事打麻将。一年一年的花落花开,让许多人失去了等待的耐心,有一部《仿唐乐舞》只能让外地人外国人娱乐。

刘庆应该是这一创新的领先人物,正由此拯救了陕西歌舞事业,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同时也证实了文化事业单位的改制的成功。刘庆的创新,也证明了他是一位难得的稀缺型人才,我们不能忽略他。他们的艺术创新,把许多的不可能变为了现实,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比如,我们过去总以为歌颂式的作品,很难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似乎只有揭露和暴露型的作品,才可传世。似乎只有荒凉的黄土地是陕北的面目,而绿色的山川秀美,则是应景艺术。“金格灿灿彩”在上述两点上冲破了所谓的艺术规律、艺术本质。以别开生面的角度告诉你一个全新的陕北,回答了歌颂也能出传世精品,给从事艺术的人们以新的信心、新的信念。这就是编、导、演,下了真功夫。把陕北民歌艺术的创新做得这么优秀,沉下去,深下去,向传统的民间艺术探胜求宝,会有如此大的作用,令人震惊!不由的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不是我说陕北好,而是因为陕北现在真正的好了,如果我们面对今日的陕北,还是无所作为的话,那就是太对不起陕北的付出,更有愧于我们这样的盛世繁华。

陕北有矿物能源,更有文化艺术的资源,而只有那些创新型的艺术人才,能见识它,学习它,变成自己的艺术财富。

当年的陕甘宁边区,延安成就了无数的艺术家,而今天陕西省歌舞剧的艺术成果,不比他们差多少,这也是我们一再为此折服的原由。如今,我们告别了革命与阶级斗争,主题落在了人性美的爱情上,更是显得社会的幸福与和谐。陕北人对热热火火的爱情的追求,其语言美、舞蹈美、歌声美、加之现代舞台上的音效、灯光、特技、集大美于一身,歌颂了当今陕北人热爱的生活的豪迈、健康、自由、甜蜜;多美多情的陕北,乡情、热情、风情、山水情、故土情、西部情。这一个“情”字怎生了得,演铎出如此让人眼花花乱,心花花开的好戏,让人眼见大为开阔。

再比如启示我们的是艺术创新无止境,无禁区,关键在于努力的程度。“金格灿灿彩”大胆的演变民间艺术,好些场次达到了顶级水平,是陕西乃至我们国家歌舞方面最新的收获与突破;是一台真真正正、美目养眼、净化心灵、激动人心、是让人热爱家园的精神滋养。其创新力度给人以前所未有的震撼,比如“酒碗碗”一场,我们知道电影“红高粱”在这个创作意念上已经做到了极致。而“酒碗碗”这一场,同样给人震撼。美感强烈。其创新力度既给力又解渴,给我们的启示是艺术创新可冲破一切樊篱,只要下了恒心,下了真功夫,不做好才怪了,因此我要向陕歌的同行们说:你们努力的目的达到了,江山代有才人出。今领风骚的是你们。同时也是对我们影视界的一大推进,学习你们创新的风范,深入民间,大胆地吸收民间艺术精华,消化、融化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现陕北之新的美、新的情、新的山水、新的人!

 

 

                       

                      201111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