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围炉夜话》之三十六
(2023-03-16 22:19:23)分类: 读书札记 |
读《围炉夜话》之三十六
常人突遭祸患,可决其再兴,心动于警励也。大家渐及消亡,难期其复振,势成于因循也。
【译文】若是一个平常人,突然遭受了灾祸忧患的打击,一定可以再重整旗鼓,因为突来的灾害使他产生警戒心与激励心。但是,如果是一群人或是一个团体逐渐衰败,就很难指望会再重新振作起来,因为一些墨守成规的习性已经养成,很难再改变了。
【一得】《围炉夜话》提醒并警示我们:若是一个平常人突然遭受了灾祸忧患的打击,一定可以重整旗鼓;但如果是高门望族逐渐衰败,就很难指望能重新振作起来。乍听有点不得其解:面临同样灾祸忧患打击,又奔着“再兴”和“复振”的共同目标,怎么“常人”“可决其再兴“,而”大家“就“难期其复振”呢?王永彬给出的理由是:前者“心动于警励”,后者“势成于因循”。说到了点子上。就是说,突如其来的灾难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日渐消沉的蹉跎。真正让一个人丧失希望的根本并不是突然之间对一个人产生的打击,而是在那些平日之中养成日渐沉沦,逐渐散漫的个性。人生万事皆是福祸相依,甚至对于磨难来说,都只是一件事情的表象,而在磨难的背后恰恰蕴藏着一个人再生的机缘,因为人生所有的觉醒都是在痛苦之中存在的,所以磨难不仅会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和智慧,同时还能激起一个人的斗志。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经历了挫折打击之后,除非是内心极其脆弱的人会一蹶不振,否则都可以全力克服困难,再创新生,同时也会修炼出更加谨慎成熟的处事风格。一个人经历了问题之后,也知道调整自己之前认知以及行为之中存在的缺陷,用更正确、良好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平常人遭受磨难后,一定可以重整旗鼓。而最可怕的行为是,在”大家“环境中,养成日渐散漫的性格。对潜藏于心性之中的陋习以及生活中的弊病视而不见,甚至对于可以稍加用心就能避开的危机也置之不理,一味沉浸在因循守旧,日渐沉沦的迷惑状态中,亦即说,”大家“都丧失生活的希望”。而这才是摧毁一个人的重要根本,更是“大家渐及消亡,难期其复振”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