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围炉夜话》之二十三

分类: 读书札记 |

读《围炉夜话》之二十三
不论祸福而处事,平正精详为立言
大丈夫处事,论是非,不论祸福;士君子立言,贵平正,尤贵精详。
【译文】有志气的人在处理事情时,只问如何做是对的,并不问这样做为自己带来的究竟是福是祸;读书人在写文章或是著书立说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立论要公平公正,若能更进一步去要求精要详尽,那就更可贵了。
【一得】从《围炉夜话》“不论祸福而处事,平正精详为立言”所引述的这段话中,我们看到,王永彬力主做人处事只论是非对错,不问自己得福得祸;立言贵在公平公正,达到精详更好。想想今天社会上之所以会产生对一些事物迷惑,不能看清其是非的弊端,多半是因为人们内心的天平发生了倾斜,不再保持一颗公正之心,做事的时候也仅仅是考虑自己的利害,以致说违心的话,办违心的事时有发生。这些人相对那些为真理,为正义而积极奋斗,不畏谣言,不畏蒙冤,不畏牺牲的仁人志士来说,只能自惭形秽罢了。1946年10月,朱自清在反饥饿、反内战斗争中,身患严重的胃溃疡,仍积极参加《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签名活动,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的情操。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朱自清是不吃美国救济粮饿死的,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说到实事求是,公正客观是著书立说的第一要义,在公正的基础上务求精确详尽,这方面的先贤最值得称道的非司马迁莫属。司马迁因为李陵辩护遭受腐刑,他忍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巨大折磨,为完成他父亲的遗愿,秉笔直书,撰写《史记》,并于公元前91年完成全书。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认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司马迁写文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因而《史记》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像司马迁这样对人类历史文化有贡献的,举世公认的历史文化名人,全国有几人?司马迁的人格名扬千古,司马迁的文章为旷代雄文。我们应该好好地读其书,学其人,弘扬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