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毗陵布衣86607836
毗陵布衣86607836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8,156
  • 关注人气: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菜根谭》322@365

(2022-11-18 20:51:45)
标签:

365

分类: 读书札记
11月18日
《菜根谭》322
任其自然,万事安乐
幽人清事总在自适,故酒以不劝为欢,棋以不争为胜,笛以无腔为适,琴以无弦为高,会以不期约为真率,客以不迎送为坦夷,若一牵文泥迹,便落尘世苦海矣!
【大意】一个隐居的人,内心清净而俗事又少,一切总是适应自己的本性。因此喝酒时谁也不劝谁多喝,以能各尽酒量为乐;下棋只是消遣,以不争胜败为胜;吹笛只是为了陶冶情趣,以不讲求旋律为合适;弹琴只是为了消遣休闲,以无弦之琴为最高雅;和朋友约会是为了联谊,以不受时间限制为真挚;客人来访要宾主尽欢,以不送往迎来最自然。反之假如有丝毫受到世俗人情礼节的约束,就会落入烦嚣尘世苦海而毫无乐趣了。
【一得】《菜根谭》“任其自然,万事安乐”智慧谆谆告诫我们:隐居之人常怀清净之心,多清净之事,皆因适应自己本性所致,所作所为随兴而生,兴尽而止,遵循自然之道,合乎人情常理。最和乐的事情莫过于:喝酒时不相劝,各自尽兴皆大欢喜;下棋不必以棋子争胜,而是胜在心境;弹琴弄笛不求弦律高雅,心悦即可;与朋友不期而约,不失为一种率真在其中;宾主相欢,以不送往迎来为坦诚自然。若有一丝一毫世俗人情礼节的东西在里边,就会落入烦嚣尘世苦海而毫无乐趣可言了。《菜根谭》描绘的这样生活境界,概而言之,就是一个字“真”,引申开来就是“自然”、“自适”。世事繁华,红尘纷扰,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那里还能做得“自适”“自然”,那只不过是终日奔波劳碌之余的奢念而已。倘若我们能顺其自然,顺应自然,顺应规律的东西,凡事懂得变通,不太过执着,在变通中寻求规律,抓住规律,认识了规律,心境和行为便会归于“自适、自然”。自然规律的运行无休无止,这个规律就是“道”。历史上有作为的人,或许不知“道”为何物,但他的作为,必定符合“道”。若求得自适之趣,非明道不可。以自然之道,修自然之身;以自然之身,自适心神。心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何为快乐?不管身处何地,身份何等,财富多少、权势多大,都能保有一颗自适的心情、恬淡的情怀,自然、本心、真我就是快乐的。北宋文宗范仲淹《岳阳楼记》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表现的家国情怀令人钦佩和感动,但是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告诫,就是让我们明白,无论处于何时何地,都要有自适之心。春风得意时不要高兴过头,身处逆境时不要悲伤。要记住,天地万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以自然之心对待,牢记“道”之存在,不可轻忽。说到这里,不禁让人们想起魏晋时期“幽人清事,总在自适”的故事。萧统《陶靖节传》记载:陶渊明不解音律,却放了一张无弦的不加装饰的琴,每逢饮酒聚会,便抚弄一番,寄托胸臆。陶渊明自己也写道:“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世说新语》记载王羲之第五个儿子王徽之“雪夜访戴”的故事更发人深省:王徽之居住在山阴,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打开窗户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命仆人上酒,起身漫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王徽之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结果到了戴逵家门前,随即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徽之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样的人和事,虽有点令人匪夷所思,然而细加品味,总让人感觉潇洒爽利、扑面清新。看来,他们才是懂得尊重自己、敬爱自己,不使心为形役、知今是而昨非,也因此,活得更有人的样子和尊严,更加可亲可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