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菜根谭》323@365
(2022-11-19 20:45:27)
标签:
365 |
分类: 读书札记 |
11月19日
《菜根谭》323
思及生死,万念灰冷
试思未生之前有何象貌,又思即死之后作何景色?则万念灰冷一性寂然,自可超物外游象先。
【大意】请你想想看:你在没出生之前又有什么形体相貌呢?你再想一想,你死了以后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人既然无法测知生前的往事,又无法预卜死后的未来,而生命又是那么短促,一想到这些就不免万念俱灰。不过生命虽然短促,精神却是永恒的,只要能保持纯真本性,自然能超脱物外,遨游于天地之间。
【一得】关于人的生死问题,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苦心探讨。《菜根谭》“思及生死,万念灰冷”正是谈论人之生死方面的智慧。洪应明启发人们试着想一下人在没有出生之前哪里有什么相貌,再想想死后形象已不复存在。这么一想,原先所有的念头便会冷却消失,内心也会寂静现出本性,自然可以超然物外,悠游在天地之间、形体之外。洪应明所指引的思考生死方面的路径,有两个看点:一是引导人们在纵向上,把现世生活这根线前后无限延长,明白生于尘土,且终将归于尘土,这样,对很多东西的执着便会放开,对很多抉择取舍也会更加决断。二是在横向上,又启发人们在观察现世生活时,要增加更多视角和维度,从而在当下生出更为清醒和卓然的认识,甚至可以超越很多外在框架的束缚,达到一种自由和飞越。而窥破生死,正是其中的节点。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的生死有两种态度,孔子认为,人应该安于现世的工作,要先把日子过好,把事情办好。人连现世的事情尚且没有做好,哪里有什么资格去谈死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孔子所注重的只是现实的一切,这种观点虽为执著事功者所不屑,但仍不失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不过也有另外一种传统存在,可以叫做“向死而生”。这种看法认为人首先要认真考虑生死问题,想一想生前什么样,再想一想死后又是什么样。这样一考虑,“万念灰冷”,既然生不足喜,死不足忧,那就寻找一个不同于生死的相对永恒的东西。这种东西,在佛教那里称“灵魂”,可随生死轮回,永世流转;在道教那里即“寂然本性,可超然物外,游于象先”,从而摆脱世俗的纠缠。这就牵涉到人在降生之前究竟是否有前世?死后究竟是否有来世?佛教、道教等当然都认为人有来世,所以才创造出天堂地狱及生死轮回等各种教义,以致有人因生的短暂而花天酒地,有人因死的恐惧而忧心忡忡。对一个有修养的人来讲,生不足喜,死不足忧,看破生死,杂念顿消,才能摆脱世俗的纠结,
做到超然物外。我们活在当下,要保持纯真的本性,像孔老夫子所说的那样,安于现世的工作,把日子过好,把事情办好。
前一篇:读《菜根谭》322@365
后一篇:读《菜根谭》324@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