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菜根谭》271@365

(2022-09-28 23:53:27)
标签:

365

杂谈

分类: 读书札记

9月29日

《菜根谭》271

春之繁华,不若秋之清爽

春日气象繁华,令人心神骀荡;不若秋日云白风清,兰芳桂馥,水天一色,上下空明,使人神骨俱清也。

【大意】每到春天,万象更新,大地为人间带来生机,百花齐放、百鸟齐鸣,充满了一片蓬勃朝气,置身其间使人感到精神舒适畅快;但是却不如秋高气爽时的清风拂面,兰桂飘香,水连天、天连水,水天一色,天朗气清,大地辽阔,置身其间更能使人感到精神爽朗、轻快异常。

【一得】春天的景致繁茂昌盛,固然使人心旷神怡,但却不如秋季的天高气爽,白云飘飞,幽兰馥郁,桂花飘香,秋水共长天一色,天地澄澈清明,使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感到清爽舒畅。这是《菜根谭》“春之繁华,不若秋之清爽“智慧向我们明确传递的春天不如秋天的信息。初读之下,确实有点迷惑不解。季节的更替,是大自然的铁律呀,怎么会有优劣,何况是春不如秋?!细一琢磨,又很有道理。人们之所以喜欢春天,是因为春天能给我们带来蓬勃朝气;之所以不喜欢秋天,那是因为秋天会给我们带来肃杀之气。倘若换一种角度来欣赏,天地万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春天的清新就好比人的青少年时代,虽具青春活力,然而在某些方面却显得不够成熟;而秋天的萧瑟就好比人的中壮年时代,虽具肃杀之气,可是在某些方面却显得成熟稳健。这就是作者“春之繁华不若秋之清爽”一语之由来,可见他具有与众不同的超凡的哲人眼光。再者,人们对景物的爱恶,完全是基于心情和观念,因此感受往往因人而异。《菜根谭》作者洪应明认为春天不如秋天,透露了其饱经人世沧桑的感受。正如辛弃疾词曰:“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如今尝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再往前追溯,唐代诗人刘禹锡透过诗作表露出的感受就更能说明问题。他在《秋词》中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又写道:”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刘禹锡这两首《秋词》充分表达了他自己对秋天的偏爱,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自然界到了秋天,渐显本来面目,秋高气爽,云白风清,万物经过一春一夏的生长,逐渐变得从容有度,庄重有力,也预示了事物由形而神的转化,因而秋天是可爱的。刘禹锡通过诗作认定“秋日胜春朝”,集中反映了他自己饱经人世沧桑的感受。公元805年,唐顺宗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称为永贞革新,刘禹锡也是中坚力量。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到朗州(湖南常德),其时他才三十四岁,正值春风得意,却被赶出朝廷。虽然遭受如此沉重打击,但他并未消沉,仍然心志清朗、乐观豁达。这两首诗就写于此时。足见一个真正明白四季更替和人生轮回的人,才会懂得秋天的高旷、清爽、洒脱,也会更懂得秋天的沉降、收敛和丰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