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菜根谭》265@365
(2022-09-22 22:10:19)
标签:
365 |
分类: 读书札记 |
9月22日
《菜根谭》265
鄙俗不及风雅,淡泊反胜浓厚
衮冕行中,着一藜杖的山人,便增一段高风;渔樵路上,着一衮衣的朝士,转添许多俗气。故知浓不胜淡,俗不如雅也。
【大意】在冠盖云集的高官显贵之中,如果能出现一位手持藜杖、身穿粗布衣裳的雅士,自然就会增加无限清高风采;在渔夫樵夫靠劳力讨生活的场合中,假如加入一个朝服华丽的达官,反而大煞风景增加很多俗气。由此可见,荣华富贵并不如淡泊宁静,红尘俗世并不如山野风雅清高。
【一得】《菜根谭》“鄙俗不及风雅,淡泊反胜浓厚”用白描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两个对比鲜明的场景。一个场景是,在一堆穿着非常华丽上朝的官员里面,突然出现了一个手拿藜杖的山野之人,身穿的是粗布衣服,一看就觉着有一股清高的山野之风,尽显飘逸潇洒。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另一个场景,在一群穿着素服的打渔人、砍柴人中,突然出现了一位身着华丽朝服的达官显贵,这时候给人的感觉真是大煞风景,增加很多俗气。作者洪应明写罢这两个场景,得出的结论是:“故知浓不胜淡,俗不如雅也”,意思是荣华富贵并不如淡泊宁静,红尘俗事不如山野风雅清高。这明显是受了清流与朝官两立的传统思想影响,仿佛一为官便俗,一入林便清。在朝无雅士,山林无俗辈,其实是一种偏见。关键要看人的品性是高雅还是低俗。从实际状况来看,清议之士中有很多人真正是空口不办事,甚至常常贻误国家大事,俗不可奈;而在朝官员中却不乏忍辱负重,鞠躬尽瘁,为国为民造福之雅士。这中间,怎一个“雅俗”二字了得!说到清议之士,不妨围绕“清”字多说上两句。在汉语词汇中,“清”字开头有很多美好的称誉:卓越的才能是清才,志行高洁之人是清士,儒雅的文章称清文,廉洁奉公的官员称清官,纯洁的友情为清交……还有清秀、清名、清醇、清风等等佳词,亦即说,凡属令人敬重的人品、举止,物性、事理,几乎都要被人们冠上一个“清”字。而“清高”两个字很值得玩味,有趣的是中国词语里并没有造出“浊低”一词与之对应。也就是说,与世混同和光同尘只是个人的选择,未必就低俗、低下;但两袖清风、清明淡泊,却永远仿佛自带能量,自带信号强度。虽没有锦衣玉食、高冠峨带,但清者、廉者、洁者却常常使他人自惭形秽、自叹弗如,甚至引为榜样。这便是世俗标准所无法衡量的、无形的力量,也或许是“鄙俗不及风雅,淡泊反胜浓厚”智慧所要表达的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