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菜根谭》258@365

标签:
365杂谈 |
分类: 读书札记 |
9月15日
得道无牵系,静躁两无关
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
【大意】眼见有一片浮云从众山中腾起,毫无牵挂自由自在地飞向遥远的天际;晚间皎洁的明月像一面镜子般挂在天空,人间的宁静或喧嚣都和它毫无关连。
【一得】孤云朗月是中国古代文人骚客笔下用来表达不同情感的常见之物。孤云常常用来比喻贫寒或客居的人清高、孤傲,既有独自漂泊、无所依附之感,又有自由闲适之心、出世隐居之意。记得陶渊明写过:“万物各有托,孤云独无依”;“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李白写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杜牧写过:“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至于朗月,无论是比喻美人、象征团圆,还是代表永恒、理想,所传递出的无数情怀和解脱,无不令人心醉。例如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关切;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抒发的是亡国之君的别愁离绪;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的是对胞弟苏辙深深的思念和美好祝愿;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创设的是淡雅的意境。等等。《菜根谭》“得道无牵系,静躁两无关”智慧为我们描绘了“孤云“”朗月“这样一种境界:孤云飘忽,毫无挂碍,只是按照自己的轨迹运行;朗月如镜,不被干扰,只是静默地观照、客观地映照,与人间的宁静或喧嚣丝毫没有牵绊。未免太乌托邦化了!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人们,根本不可能像孤云朗月一样无牵无挂,必须受人类自己创造的道德、法律、宗教等一切行为规范的约束限制。处在原始社会
的人们,在精神上是公平和自由的,在生存上需要相互帮助,当生存问题得到解决,私有制一出现,社会就开始有了种种矛盾。一些制约、规范便应运而生,又不断被人们扬弃其不适应的部分。社会的发展,并没有也不可能使人们一无所系了无牵挂自由自在地生活,于是人们便寻求一种自我内心的平衡与调节,求得内心如孤云,如朗月,使人世间的静躁与我无关,借以保持一份悠闲雅致。《菜根谭》”得道无牵系,静躁两无关“智慧就是此一背景下的产物。
前一篇:读《菜根谭》257@365
后一篇:读《菜根谭》259@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