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苏州段遗产:山塘历史文化街区之二

标签:
五人墓山塘雕花楼南社纪念馆普福禅寺旅游 |
分类: 姑苏之水 |
公元825年,白居易结束了杭州刺史的任期,风尘仆仆地来苏州任刺史。白居易在过的这两处人间天堂,后来都继续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杭州,因将疏浚西湖的泥筑起了白堤和苏堤,西湖从此增添了一道新的风景。在苏州,他主持开挖山塘河。仿佛有点异曲同工,挖河的泥也成了一条“白堤”,从此,出阊门到虎丘有了水陆通途,河之两岸也渐次繁华起来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也终于唱响。
七里山塘南起阊门北浩弄,北止于虎丘山门之西的西山庙桥,(不知何年起,西山庙桥更北处的小街在地图上也被标为了山塘街);因其长七里,便有七里山塘之称。民间则还有“七狸山塘”之称,说的是元末明初,朱元璋南伐,其军师刘伯温为破张士诚的王气,沿山塘安放了七只石狸。传说归传说,但那些狸们也因此能与山塘街的美名共留了下来。
到虎丘,从山塘过去,大约是早已成为历史的了。我小时候,还没有公交车到虎丘,那时父亲是带了我到石路(地名)上坐马车走虎丘路去的。于是,没有别的事,似乎再也无需过往山塘街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不是山塘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完成了一期使之成为了可玩之处,我是不会去走读山塘街的,尤其是新民桥北的那段。还记得我第一次走那段山塘街时,我的感觉无疑于到了一个从未去过的老镇小村。
那一段山塘街我没有一星半点的旧忆,但多多少少有点知道那里曾经演绎着怎么样的故事。怪吗?得感谢清人顾禄,他写了一本《桐桥倚棹录》,记述了虎丘与山塘的胜迹与风情。我大多数关于老山塘的印象,都是从这本书上得来的。曾经有个发呆的想法:带着这本书,去寻访山塘与虎丘的旧踪,但终于没有付诸实施。
山塘街后续的保护性修复工程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新民桥到望山桥之间的建筑立面的整治,在大运河申遗前已完成。三期节点保护性修复工程于2011年11月结束,其标志为义风园修复完成对外开放。现在在进行的是四期,与虎丘地区综合整治穿插在一起进行。
新民桥到西山庙桥这一段,我的感觉是古迹较多,有不少牌坊,以及老的会馆与祠堂的遗迹。这一集的图片,主要是沿街的古迹新貌,从新民桥始往虎丘方向为程序。因篇幅有限,相关的桥梁归在下一篇的山塘河中。
在新民桥上西北望。可以看到综合整治的效果:粉墙黛瓦是基调,门窗的色彩统一起来了
从新民桥到星桥前后之间,这段山塘街是集市,农副产品、工艺品、古玩、吃的用的,沿街都有卖,弥漫着市井风情
新修复的山塘雕花楼。山塘雕花楼坐落在山塘街250号,原名许宅,是清代苏州名医许鹤丹的家宅,曾被作为太平天国指挥部,被誉为“姑苏城外第一宅”,与东山雕花楼、西山雕花楼并称“姑苏雕楼三奇葩”,现被苏州市文物局列为“控保古建筑”。还未对外开放。但看到过图片,里边有花园与戏台等
白姆桥,原名泰定桥,又名白马桥。唐白居易筑白堤时建造,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建,为单孔石板桥。桥畔原有斗姆阁,早毁
汪氏义庄。系清代长洲人(今苏州)汪士钟所建。传其父汪文琛,因经营益美布号而致富。汪士钟,字春霆,号阆源,喜读书、藏书,曾于山塘街建造了“艺芸书舍”,是闻名中外的藏书楼。有人因其使用“民部尚书郎”之印,及其藏书刻本的序跋中,推论出汪士钟曾官至“户部侍郎”
里边住着很多居民,之前房管部门将之改造为“古宅新居”。我进去看过,建筑的框架结构还基本保存了原样,也有好几进
继西(山塘街是东南往西北方向的,以下西北方向均简称为西)是郁家祠堂。现为苏州市控保建筑。有简介牌载:郁沈懋萱氏建于1924年,并办郁氏尚德小学。现存门厅、享堂
稍西,是陕西会馆。《桐桥倚棹录》中记为“雍凉公墅”,曰:“即全秦会馆。在毛家桥西,俗名‘陕西会馆’。国朝乾隆六年西安商邓廷试、刘辉扬倡建。三十二年袁伦、桑畹征、王正池、李政和等重修”
继西,是“山东会馆门墙”。现场还未有简介牌。应是原“东齐会馆”。《桐桥倚棹录》中有“东齐会馆”,其条下有:“在全秦馆西。国朝顺治间青、登商建。有关帝殿。”
接下来就是“桐桥遗址”了。桐桥是山塘街上相当有名的一座桥。桐桥最早是木桥,名胜安桥。“宋端平时里人金暹始易以石梁。明正统已未巡抚周文襄公忱、郡守况公钟重建……”一直到清代都有重修史。前人有诗曰:“桥西七十里,不断往来波。千古峨眉女,此中载得多。三春红烛夜,一片画船歌。自昔成风俗,流波奈若何?”早时,山塘街最繁华处,倒不是现在一期完成后的山塘桥到新民桥这段,而是桐桥到青山桥这一段,其景况在诗中也能品味出一二
桐桥堍的观音阁。现为苏州市的控保建筑。建于清代,原东侧临水。因供奉观音菩萨而得名。民国二十九年(1940)重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重修。大门砖额“观音阁”
位于桐桥西圩的西侧门额题“般若庵”,介绍说内外墙壁嵌青石碑多块。未开放
谢谢山塘文史专家钓月_樵云补正:观音阁内有三石碑,明代的《重建胜安桥记》、清代的《禁止地匪勒索阻挡滋扰》碑和《重建山塘古胜安桥记》碑。
“吴中贝氏纪念馆”。馆前的碑文为:“吴中贝氏纪念馆位于山塘街桐桥之西。原为明礼部儒士贝启祚妻程氏节孝祠。历史上因建设的需要而被拆除,仅存‘节孝’牌坊一座。2008年5月,金阊区政府按照原祠堂规制修复,于2009年9月完成,现设为‘吴中贝氏纪念馆’,陈列有贝氏世图、贝氏杰出人物介绍及贝氏相关资料等。”图为馆前的节孝牌坊
穿过万福桥后,第一个古迹是唐孝子祠遗址,俗称唐家祠堂。唐孝子即唐肇虞,有“明末寇乱,母子相失”,唐遂“号哭访母……昼伏夜行,徒步经二三千里”,终于寻得母归的动人事迹。地方官为彰其行,于乾隆二十四年题旌建祠立坊
祠已不存,仅留“唐肇虞孝子坊”。砖碉亦相当精致。牌坊被墙体填实的,很为少见。围墙里边现为“姑苏区明星小学”
往西数十步,还有一处古迹丁公祠遗址,有文保碑简介:“山塘街669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建,为丁泰岩之祠。民国期间改为半塘小学。”唐孝子祠后来未存,易为丁公祠。围墙内也是“姑苏区明星小学”
听住在对面的老人讲,里边还有一座享堂是原来的,不过修缮过了。就沿着支巷一直走到原来山塘中心小学的后门处,还是无缘进去。后来,爬上一座拆了一半的楼上,远远地拍了些照片,算是看过了
这一段残留的牌坊不少。我在《桐桥倚棹录》中点了一下,当时在山塘街的“旌表”的“节孝坊”、“孝子坊”、“贞孝坊”、“节烈坊”、“孝贞坊”等,名目繁多,有几十处。图为山塘街707号萧烈妇祠故址东侧的清代萧烈妇坊
“旌表节孝祠”之一的张烈妇祠遗址。有载“祀陈松妻张氏”。陈松曾衔清代奉直大夫。这座牌坊已与民房融为一体了,仅剩一个顶露出于屋顶
稍西河边还有一座牌坊,为俞胡氏节孝坊。其向河一面的联还能读出:纶綍九重名高松柏;楷模百世节励冰霜。据告,此坊原在斟酌桥畔的俞节孝祠故址前,何时搬迁过来还不及考。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这是山塘历史街区的又一保护点:“敕建报恩禅寺”故址。位于山塘街728号。雍正八年(1730)建,十一年郡人请为怡贤亲王寺,敕改建寺俗呼“王宫”。我开始有点奇怪,苏州怎么与一个满族的亲王搭界呢?查资料后得知:怡贤亲王即爱新觉罗·胤祥(1686-1730),清康熙帝第十三子(实为22子),满洲正蓝旗人,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所生,努尔哈赤裔孙。胤禛继位后,封为“和硕怡亲王”,总理过朝政。史传他支持胤禛安养生息的朝政,多有建树,其一匡民减税,“仅江南之苏、松,浙江之嘉、湖,江西之南昌,通计每年减除60多万两”。“
莅事八载,精白一心,从不居功,又极谦抑,如此事君,皇上待他也非寻常,死後令享太庙,谥号曰‘贤’,以褒众美,并以‘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冠於谥法之上,以示宠褒。还特於奉天、直隶、江南、浙江各建祠宇,以昭崇报”。我恍然大悟:斯人荫泽,朝庭有旨,是故郡人何乐而不为之?
越白公桥遗址,过普济桥不远,就是山塘街上著名的五人墓与葛贤墓了。五人者,颜佩韦、杨念如、沈扬、马杰、周文元,为明代苏州市民在反抗阄党专权、抗诤魏忠贤派缇骑到苏州逮捕东林党人、吏部员外郎周顺昌中殉难的义士。后人将之合葬共祀。(五人墓相关的资料网上能查到,不多絮)。葛贤,苏州府志载:“初名成,万历二十九年内监孙隆私设税务,成倡从击所委,焚其家,税于是止,人呼为葛将军,郡守必其名曰‘贤’。系狱十余年,遇赦得释。高五人之风,庐于墓侧,卒葬其旁。”要交待一句的是,五人墓址是巡抚毛一鹭所建的生祠
继西,是易地重建的普福禅寺。普福禅寺,原在青山桥浜内,建于南宋淳熙年间,清末因供奉相传为象征崇祯皇帝化身的朱天菩萨,俗称朱天庙。“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据红学专家考证,《红楼梦》中所提的“十里街”,就是七里山塘,而“葫芦庙”当是山塘街上的普福禅寺
更西,是兰园。为新修复的鲍传德庄祠。原祠系民国八年(1919)由众议院议员鲍宗汉所建。牌坊额题“宗仁主义”,有“大总统题给、中华民国八年三月”字样。这个大总统就是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第二任总统徐世昌。柱联为:鹿车世泽钟人杰;虎阜清芬挹地灵
又西,就到了中国南社纪念馆。关于南社,说来话长,因网上也能找到相关资料,不絮
纪念馆址是原张公祠。里边有庭院,蛮不错的,是苏州博友钓月_樵云攻读写作、品茗会客之宝地,苏州博友姑苏阿全在小说《小丽》中戏之为“男社”
过虎阜大桥,有李氏祇遹人庄。说是尚存三进建筑,但我进去看,为一家房产公司占用着。我只知道过去是义庄。但蒙获指教后再补记
李鸿章祠,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门口挂两块牌子:江苏教育学院苏州学前教育分院,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多次走过,奈保安很称职,硬闯软磨都无效,总是没有机会进。苏州博友东徐一小草博文中有记:“乾隆时为蒋重光塔影园。嘉庆二年(1797)知府任兆炯购置建白公祠,奉祀白居易。光绪二十八年(1902)巡抚恩寿奉敕为李鸿章在此建祠。亦名‘靖园’”
终于到虎丘了。这是虎丘老的山门。前挂“古吴揽胜”的匾,内为“虎阜寺”
过虎丘继续西行,走过一段“商业街”,前面不远就是西山庙桥。历史上的七里山塘到此为止。图为西山庙桥之西的虎丘地区综合整治现场工作点。虎丘地区、山塘本文涉及的这一段,未来将会变得更美,并将书写在历史中
谢谢子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