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去大剧院听帕帕诺的音乐会。这次几乎完全是为着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去的,却意外地听到了很漂亮的柯萨科夫《天方夜谭》。我一贯热爱拉二,对这部钢琴协奏曲有特别的一种感情,但是今晚帕帕诺与贝瑞佐夫斯基的演奏的水准只是平平。可能和坐的位置有关,贝的一些琴音几乎全淹没在乐团的声音里了,混沌,暗淡,模糊。
帕帕诺指挥拉二时,明显特别用力,口中念念有声,不断地哼出“BANG
邦邦邦”的音节,甚至大到盖过钢琴和其他器乐的地步。他“邦邦”的时候,我期待着听到的那些忧愁的悲泣,复杂的深沉,迷蒙的、探索的思绪,还有高贵的、卓然不
群的伤感,一种精神的自我对话,灵魂上的振拔和救赎,就几乎全丧失殆尽了。
俄国钢琴家贝瑞佐夫斯基确实双手硕大,手掌宽厚,十指颀长,看他运指如风全不费力一般,只是音色平常,而感情平淡,琴音浑浊无光。与帕帕诺的刻意而做作的四处奔放的激情纠缠一起,十分古怪,感觉他们试图在表面上用绚烂的技术弥补或遮掩对此作品肤浅的把握与展现。不过如对拉二的要求不高,这此的演出也算可听。
从下半场曲目进入到柯萨科夫的天方夜谭开始,本次的演出才算入得佳境了。帕帕诺擅长歌剧,这种极富叙事和抒情性的曲子给他指挥,正是如鱼得水,他的热烈不羁的激情用在此处也正是再合适不过。整曲浓墨重彩,色彩之斑斓奇幻,起承转合之流畅圆熟,风格之收放裕如,都是赏心悦耳,必须一提的。
显然听众很愉快,曲毕气氛热烈,帕帕诺返场三首歌剧选曲。最后一支是威廉退尔序曲选段,他的热情不可按耐,无法压抑,非得流淌奔腾出来不可,结果就似除夕夜空上最灿烂的焰火一般四处爆裂绽放火和光芒的花朵。
夜晚为什么要存在,黑暗的意义是什么?为了能看到光。听此曲,看到了火焰,看到了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