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翻小评,祝贺高涛此小说被2012年第4期《小说选刊》转载

(2011-07-16 13:35:40)
标签:

杨争光

水磨村

宋体

西瓜熟了就变甜

《白鹿原》

分类: 大唐说话

     关于小说初稿的书信交流

小唐她爹

 

本来上次就宁可兄《墙》的那段“酷评”,就是我最后一个“评论”了。中午吃饭以前,就高涛兄《西瓜熟了就变甜》也有一段话。因为是好朋友,写来没有负担,信手拈来,没想他看完立马就贴出来了。看到有错别字和词不达意的地方,我稍稍做了点修改,也就贴出来了。

记得随后在电话还建议他,在“温暖”之外,似乎还有一个路子,写出“残酷”(亦即批判)也好。比如杨争光同样写过一个草庵,草庵里杀狗的过程,让读者看了,感觉血腥落后却过目不忘。

 

高兄:

1、语言还是你一贯的语言,节奏还是沉稳平实的节奏,语句之后暗含幽默,很好。故事还是农村故事,你的水磨村,似有变为尹守国合庄的趋向。好像咸阳的展望兄也写水磨村,水磨村要像你们乾县人杨争光的符柁村一样出名了!

第一节结尾,“也许因为天天和日头亲近的缘故,麻子侯黑瘦黑瘦的,老穿一条白粗布大裤衩,黑色的园口老布鞋,头上老扣着一顶竹草帽,光着被太阳晒脱皮的上身,肩上搭一条用来擦汗的灰不溜秋的毛巾,手里拎着一把光亮亮瓜铲,忙得像一只蚂蚱。”笔调十分简洁,形象犹如润土的出现,立体感画面感很强。依我愚见,大裤衩似乎应以黑色为好,要是白的,一天汗与泥土混杂上面,不知是一副什么样子。当然这个细节如果出于你对真实生活的观察所得,那就不用改了。再就是一个大男人,裤衩好像太紧绷了一点,大短裤怎么样。

2、麻子侯一类人物名字,还未出场就有作者对人物的揶揄之嫌,想想杨争光的《公养串门》, 村长直接叫李世民的,新颖而不流俗,尚含一定幽默。写作之前,作者不能瞧不起自己的人物,或者无形中给予一定的贬损。想想王保忠的《前夫》,让人觉得生活是如此美好,如果生活中有爱和善良,就根本不缺乏美丽和温暖。

3、第二节,A形的瓜庵、西瓜一敲“嘭嘭的,很饱满,比牛皮鼓还要响。”太形象了,很富有乐感和生活。

4、第三节,校厂这个名字,很现实、很质朴,好;“我,四虎,毛蛋,碎球”偷瓜带“+”,唱着“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原原本本拓出于童年生活,使我有类似经历的同时代人,感觉如回童年。

5、抱着西瓜站在热碾子上被罚一段,很好。包括结尾“鸡眼”的比喻,犹如咱们见面时,你给我讲少年时候收破烂那些故事,你在《山花》上发的写童年故事那篇的内容,十分亲切、感人。

6、第五节,酝酿向山东客报仇一段,因为一个“我”的出现,主人公的机灵活泼,如在眼前。看来要写好小说,或者说写得最好的小说,最好是自己经历的、经过时间发酵酝酿而又难以忘怀的东西,当然,作品的层次与水准,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据说与童年经历很有关系。

7、第六节“麻子侯一进去就不出来了,校厂娘也不露面。他们躲在瓜庵里干什么?过了会儿,校厂娘走出瓜庵,她走向一旁的苜蓿地。她朝四周看了看,又看了看。确定没有人,就猫下身子,她以极快的速度拽下裤子,她那光亮亮的白屁股在日头下是那样的耀眼。大概是尿憋的,她蹲在苜蓿上尿尿,一只白蝴蝶,两只花蝴蝶围住她飞来飞去。”

“她再次钻进瓜庵里。这一次,再也没有出来。瓜庵前吊着几个蚂蚱笼子,石榴状的,葫芦状的,一看就是麻子侯编的。起初,我们只听到蚂蚱的叫声,一声比一声响亮,一声比一声悠长。后来我们就听见瓜庵里传出另外一种陌生的声音,那叫声急促悲切,开始如雨滴,哼哼唧唧,时断时续,继而,如水波一样,此起彼伏,一呼一应,一声接一声,一声比一声急切,一声比一声嘹亮。连瓜庵也像在水影里晃动。”

以上两段能把平凡写生动,能把常见的写出彩,足见你笔底的真功夫。但如果严格要求,这种描写和这种瓜庵幽会的故事,似乎又有点似曾相识——反正就是一点,好像缺乏了创新——想想杨争光《老旦是一棵树》开头,光棍小旦敲着铧犁问他爹老旦要媳妇等等细节,真是独一无二,令人过目难忘。

8、校厂父亲另一个女人,可以不叫幸子,直接叫杏子、哪怕是小红,都比较日本嫌疑的要好一点。小说要立住脚,除了上次和宁兄们谈的,故事要符合生活逻辑,我认为每一个细节,无论是人物衣着、相貌、性格,包括每一个细部的刻画,都必须符合生活。一个小说,露出的马脚越多,越不能令读者信服,自然会让读者觉得,“我自己都能编,你别骗我了!”

9、小说结尾,校厂娘给幸子钱,自己跟瓜客成婚。“有一次,我们看见校厂娘和瓜客抬着一桶水浇门前的丝瓜,丝瓜的藤蔓扯得很长了,爬上了墙头,开出黄黄的小花来。我们一起喊:红指甲,白屁股,绿皮西瓜大又圆……”整个是一个圆满的故事。——但是,但是,如果严格一点说,似乎总感觉缺了点什么,付秀莹《爱情到处流传》里对爱的永恒的表达吧,我们好像没有上升到那个高度。

11、总体感觉,你的语言,独特幽默摇曳多姿,这个没的说。你的生活,尤其一出现童年、一出现“我”,那个充满睿智的少年,一下子就站到人的面前。但是严格一点说,好像还是立意、故事、创新方面,缺少了一些什么。这好像一直是你的短板。陕西农村题材被写滥了,我倒不是十分赞同你走尹守国的路子。当然,回想一下尹的作品,人家大多数作品是真正研究和深入到当前农村生活里了,表现了对当前农民的思考。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陈忠实《白鹿原》表现1949年前50年,杨争光《从两个蛋开始》从1949年表现到2000年,你完全可以接续2000年以来乃至以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给自己一个时间段的定位,一定能够出新,甚至到水磨村多去打听一些当前现代的故事,你就出来了!——给自己一个定位,定位十分重要。不能写乱了,或者一天乱写。

12、我们已经离开农村20多年,题材是否可以拓展一点,曾经感动过我们自身的爱情故事、当兵故事、甚至上次你讲买房、租房的故事,其实都是不错的资源。题材一经拓展,故事自然出新,故事出新了,再讲求一点立意,加上你的语言功底、叙述能力,自然就无往而不胜了。

思考生活、表达生活、甚至干扰生活,在生活中痛苦思考艺术化的表现和飞升,写出一个现代农民的心理与困惑,表达一个真我——比如你用“我”写到童年,笔下立即生花。这大概应当是我们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一个方向。

不回避自己的心灵,表达出自我的本真,自然一切就OK了。

上面说这么多,我自己也在寻求和思考。不到之处,还请见谅。

 

大唐, 2011-7-16,出差安康汉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