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邱庄,花香草香书卷香

(2023-05-23 15:44:58)

邱庄,花香草香书卷香

曲令敏

     郏县有个广阔天地乡,乡名源自上世纪50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没去过之前,我一直误认为知青下乡运动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末。去了才知道,闻名全国的豫剧《朝阳沟》,演员体验生活就在这里,当时还叫大李庄。当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全国第一个互助合作社就在这里诞生的,号称“先锋一社”。全村的中、小学毕业生,回村担任合作社的记工员、会计。《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被送到毛泽东主席的办公桌上,于是有了那段著名的批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邱庄,是广阔天地乡的一个行政村。全村1030口人,1280亩耕地,400亩河滩地。河滩地中有200多亩是上世纪60年代末下乡到这里的知青开垦出来的。知青井、知青坝、知青村如今还保存完好。

     出郏县县城向西5公里,几个村落相依,完全是宜居小镇的模样。邱庄掩映在叶嫩花初的林木中,阳光明亮,空气清甜。门楼、影壁、两层、三层的民居,院子里青砖或石子甬道,明艳的是花,惹眼的是盆栽和翠竹。还有假山,还有潺潺流水。走进屋门,客厅里各色电器和木制家具都很时尚。绿植、博古架,大气流畅;饭厅、厨房,设施高端,一尘不染。有的人家还有茶室,茶海、茶具精美清雅,葫芦瓢海饮解渴的时代已经成为上岁数人的记忆。

     如果从高处打量,邱庄村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两条大街南北贯通,东西小街有15条,村舍楼房呈双喜字型。道路两旁多种黄杨和月季,还有竹子、石榴、枇杷树。家家楼前靠院墙有花、有竹、有葡萄,更多的是蔬菜:葱、蒜,菠菜、油菜、油麦菜等。也有爱美的人家儿,院里院外种着各色草花儿,二层楼上的阳光房,也点缀着葡萄架和各种名贵花木,80年代的平房已成为历史。日子富裕了,大伙儿越来越会享受生活了。

     邱庄也是一个有历史的古村落。明朝初年,邱姓先祖邱秉宜从山西洪洞县移民到这里,建村定居,因名邱庄。清乾隆年间,又有黄姓人家儿从黄道迁此,如今,邱、黄两姓还不乱辈。为什么不像别处的传统村落,一家一户自由散居?那是因为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有200多名知青从北京、武汉、郑州、洛阳、许昌等地先后来到这里生活,打那个时候起,邱庄就和周边没住过知青的村子大不一样了。1972年,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统一规划,一个生产队一排全公社3个老大队同时开工,邱庄建了11栋二层楼。三间一户,一栋三户,一举打破了散乱居住的传统旧俗。知青和村民一起烧砖瓦、拉石头、拉沙,个个都是生龙活虎,不惜力气。后来时代变迁,有一部分楼被拆掉了。2016年,这些红瓦青砖墙的楼房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4处知青旧居被完好地保存下来。

     邱庄人念念不忘的,是1974年,推广苏州经验,知青下乡实行厂社(人民公社)挂钩,郑州第二砂轮厂150多名知青子弟来到这里,随行的还有十几个高工和技术人员,帮村里办砂轮厂。除了带队干部,连财务科长、二砂技工学校的校长都来了。高工何军锋在这儿一住就是8年,手把手地传帮带。

     眼前,村里的两个砂轮厂,一个是“河南广天砂轮有限公司”,一个是“郏县广阔天地砂轮厂”,转型成私营企业。效益好,每年纳税120多万元。从制造、包装到销售,带动全村400多人就业。辐射到全乡,生产磨料、磨具的有23家,从业人员多达1000余人。在南京、洛阳、石家庄等地建销售门市部和办事处的有数十家。邱庄村两大企业,铁锅和砂轮,铁锅生产也离不开砂轮。早在1982年,人们在砂轮厂打工,月薪152元,当时大学毕业生月工资是54元。邱庄现在有5个砂轮厂、两个锅厂,工人日工资120元到130元。

乡亲们忘不了亲人一样的知青,知青们年年都有回到这里探亲的,年纪小的60多岁,年长的70多岁了,他们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

村党支部书记孙国群告诉我,保守估计,邱庄村人均年收入2.3万元。孩子们上幼儿园、上小学车接车送,和大城市没啥区别。几乎家家都有汽车,一家两辆的占三分之一。种庄稼之外,大家都有生意,日子越过越时尚。举个例子,村民邱占杰,曾经因为成份不好,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后来到砂轮厂当工人、业务员,如今在平顶山市办有销售部,两个孩子一个现任郑州商学院副院长,小儿子在平顶山广天砂轮有限公司,是销售部负责人。闺女大学毕业,已在郑州就业。平顶山、郑州都有房子,家里也盖了楼房。小儿子还在村里建了一个砂轮厂。

孙国群介绍:近年,为了彻底改善村居环境,邱庄村先后投入670多万元,硬化道路,设置防腐木花坛、铁艺花坛,修建村民休闲广场,美化墙体,还建成了污水排泄管网。种树、栽花,还有6亩生态林,一年四季,都能闻见花香草木香。人们的生活井然有序,再不见粗砺简陋,更没有浮华喧嚣,几辈儿人盼望已久的好日子,实现了。

这种实现,不但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走进“党员群众综合服务中心”,让人惊奇的不但有把“村晚”办成全国示范展示点的大舞台,一进门那间拐着弯儿的图书室,藏书数千册,当代文史之外,更多的是中外经典名著。孙国群说,这个图书室对全村人开放,是孩子们来得最多的地方。

还有个 “一鸣书屋”,坐落在被岁月镀上沧桑光泽的知青楼群里,一大丛噙着阳光的翠竹,三层灰砖小瓦的楼舍,潺潺流水漱过花石子渠沟,汩汩清响与竹间风声相应和,树影摇动在落地窗上。人在窗前,捧书静读,依然千百年以来的读书人模样……

一鸣书屋是公益图书馆,也是民宿。邱庄人黄普磊投资建成于20178月。一楼是书屋,免费供人阅读。兼有茶室、咖啡吧,倦了可以喝一杯。地下室有影音室和乒乓球室,楼上是客房。

时光是安静的,架上的万余册书是开放的。人在这里坐久了,就不想离开了。这是汝河左岸的乡野邱庄吗?是的。邱庄人的文化根脉可以追朔到清道光元年(1821年),黄姓祖先黄卓、黄上林父子,舍田办学,惠及周边十多个村的孩子,二百多年的旧私塾遗址上,现在是书声朗朗的邱庄小学。

邱庄耕读传家的习俗由来已久,孙国群扳着指头算,近些年,邱庄出了30多个大学生,12个研究生,大专生普及了。“咱村有知青生活过,人的思想境界和文明程度都比较高。”早在 1984年,邱庄就被许昌行署命名为“双文明村”。2011年,邱庄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第三批“全国文明村镇”,之后连续六届复查都满分通过。邱庄人敬老爱幼,和睦乡里,被国家妇联授予“全国妇女基层组织示范村”。

美好的乡村就是这个样子,也应该是这个样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