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雁鸣沟里的两棵树

(2022-08-21 16:00:30)

雁鸣沟里的两棵树

曲令敏

辛夷

 据资料:“辛夷又名紫玉兰  、望春花, 木兰科木兰属植物,3-4月开花;9-10月结果。辛夷干燥的花蕾供药用,具有温肺通窍、祛风散寒等功效。主治风寒感冒、鼻窦炎、牙痛、头痛等症。发散风寒、通鼻窍。”

辛夷是兰花的一种,树形清靓,枝条爽洁,花叶具美,曾经是小城的行道树。开花的季节,被诗人称为爆米花树。先花后叶,张开的花瓣由深紫散射成浅白,随风翕动,欲飞欲语,也只有砰然炸开的爆米花儿能比得上它的视觉冲击力。可惜有人嫌它树冠小,林荫不够大,这美丽清香的爆米花长到两三把头儿粗的时候还是被法桐替换掉了。为了速生速长的林荫,来来往往的行人不得不忍受法桐果碎落时呛鼻子刺眼的折磨……

鲁山县有个花园沟,春来秋往,草花树花,你花开罢我花开,山水人烟都是香的。我在那里遇见过一棵正开花的辛夷树,树上挂着牌照:胸围3.3米,树冠150平方米,树龄1200年。其实谁也不知道它生于何年何月,村里最老的老人记事儿的时候,树就那么大了,村民们把它当成花园沟里20多万棵辛夷树的祖宗。我曾经在新闻稿中不遗余力地赞扬它,老骥伏枥,每年结200多公斤辛夷,为承包者增加3000多元收入……

20年岁月匆匆流过,不知为什么,我心中挥之不去的辛夷树并不在花园沟,反倒是在县境南端的雁鸣沟。那条沟寂寂无名,至今也不是景点儿,鲜为人知。那是个神话和传说丛生的地方,当时还保留着传统农耕生活的旧模样。土坯墙,草苫顶,背依山林,面朝山溪。鸡在空场鸭在水,牛和羊散放在山坡上。大山深处的村落已经外迁,临路的几个村子也没有年轻人了。

车停在一个名叫栗树庙的小村,我没心没肺地对着那些土墙茅屋拍照,却发现让这些留住“乡愁”的陈年旧景生动起来的,是几棵两三人合抱的大树,剪影似画,气势如云,它们就是已经被主人冷落的辛夷树。在一户人家的院子里,扔着大捆鸡蛋粗的绳子,向导说,这是捆辛夷树枝摘花时用的。树冠太大了,拢在一起摘着省事。

那天是去踏访水源,一路上去,不断遇到巨大的辛夷树。年轻人大都出外打工去了,辛夷的价格又不稳定,这些美丽的大树都处在“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境地。树无所谓,人心里未免觉得可惜。

让人牵念至今的,除了辛夷树,还有那天为我们带路的向导潘大友,高高的个头儿,俊朗的眉眼,谈吐风趣幽默,却因为父亲中风在床,留守在山沟里。他养了两头猪,种着几分地,早出晚归,上山采药、挖山药卖钱给老父亲治病。他是个山里通,冬季,山药枯干了,十几米外他也能一眼看到,不用工具,用手扒,分分钟带泥的山药就被他拿在手里了。平时山外有人来,五块钱一箩筐,这是一个从不把自己的气力算进成本的实在人。闲谈中得知,30多岁了,潘大友还没相过亲,他说家里穷,不想连累了人家姑娘。

也许是因为温润如陌上公子的辛夷树,让我记住了潘大友,也可能是善良温和的潘大友,让我忘不了那些高大的辛夷树。算算快20年不见了,一回首还在眼前。

辛夷药用,今有辛芷散、苍辛散、辛夷滴鼻液等。药食两用,又有辛夷花鸡蛋汤和辛夷猪肺汤等。网上古今验方还有很多,不赘。

山茱萸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一首《九日蓝田会饮》:“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诗中充满了淡淡的忧伤,就像我此刻想起雁鸣沟里的成坡连片的山茱萸。雁鸣沟,曾经是大雁南飞的必经之地,多时一群数千只,嘎啦嘎啦,排空而过,所以有了雁鸣庄这个村名。那里山荒水寂,不时遇上的象形石更是一奇。有鸟儿、有兽、有高僧、有城堡,更有萌宠的卡通动物,无不线条流畅,呼之欲应。水不蓝,却也清澈得可以直接喝;山不高,长长短短的瀑布也和别处一样,鸣奏着万古清音。那里有点蛮荒,适宜树生草长,也适宜人去把自己变成顽石和牛羊。

那天,我第一次看见山茱萸,白雪压着千万枝缀满红果的茱萸林,让人惊艳。茱萸果看上去像枸杞,因为小,摘着不上手,价钱低,连工钱都顾不住,所以就成了鸟儿们过冬的粮食。

其实,我最早与山茱萸结缘,是唐代有一年的九月初九,王维还没有成为诗佛,情动于心,他挥笔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明白如话,却流传千年,就只为掏心掏肺,就只为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

遍插茱萸也不是王维的创意,从汉代到唐代,重阳节已经成为茱萸节了。中国人喜爱红色由来已久,晶莹剔透如玛瑙的茱萸果,正迎合了这喜庆的红。周朝以降,代代文人雅士赋予了山茱萸多重文化价值,在民间,作为佩饰和辟邪的吉祥物也广为流行。

很多人没见过茱萸开花,见过的说它不如果美,却不曾领略那金灿灿如烟如雾的细碎里,更有一种清冽不凡的香,和瑟瑟欲触的大美。山茱萸有树生也有灌生,生命力非常旺盛,栽培历史可追溯到千年以上,也不知香艳了多少山水和人烟……

近日听说,与雁鸣沟一岭之隔的南召县和西峡、内乡等地种植山茱萸,面积已经超过30万亩,年产干果200万公斤,占全国产量的60%。山茱萸滋阴补肾,是治疗男性病、妇科病的宝贵中药材,为当地村民创收,不可小觑。也不知道雁鸣沟的茱萸果如今有人采摘没有?

那年那天,除了辛夷树和山茱萸,我还幸会了被尊为张公的传奇人物。一尊天然岩石,高约10米,斜依在大山肩头儿,眉眼清晰,气定神闲。也不知何朝何代,这位多才多艺的张姓公子曾入朝为官。只可惜他不会看人眉眼随高就低,为民请命时,更是憨直得不拐弯。被人谗害,流落民间,是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朝廷断供,没有了俸禄,他只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做了乡间游医。有一年来到雁鸣沟,见这片山野遍生中草药,且远离尘俗的聒噪,他便定居下来,悬壶济世。后来皇帝得了重病,药石无效,想请他入朝诊治。他厌倦了朝廷中的尔诈我虞,便一口回绝,说:“民为重,君为轻,若逼我,便死。”话音落,化为石,永远留在了正行走的山路上。

《本草纲目》有载:山茱萸,补血固精、补益肝肾、调气、补虚、明目、强身之药。

茱萸果去核称山肉,药用之外,因含有16种氨基酸,和大量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如今已被制成果酱、蜜饯、饮料和罐头,降血脂,软化血管,是不可多得的绿色食品。

淡淡清风斜辉里,雁鸣沟,依然日长如小年吗?文字之外,我不知道该怎样安放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