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捡瓶子俩男孩父亲谢绝捐款:守本分很好,但是别过度升华

(2022-05-15 23:47:19)

杭州“8岁哥哥带4岁弟弟深夜捡瓶子补贴家用”的事情让很多人直呼“心疼”。一定程度上,俩男孩所言的“想让爸爸妈妈轻松点,多陪陪我们”确实直戳人心:一方面,显现出孩子知道父母冷暖;另一方面,反映出孩子需要陪伴的诉求。而这两个方面最终又指向孩子父母的不容易。


不过俩男孩的父亲对于有人想要提供帮助的想法却谢绝了,他强调:“虽然现在服装厂不好做,但平常我会跑网约车补贴家用,趁年轻多赚点,现在吃点苦应该的。我们家里并没有困难到需要接受帮助的地步。我会一步步脚踏实地好好干,也会尽量多抽点时间陪孩子,会好好生活的。”


某种意义上,如果说“8岁哥哥带4岁弟弟深夜捡瓶子补贴家用”能推出“好孩子”的论断,那么“捡瓶子俩男孩父亲谢绝捐款”也就能推出“好家长”论断。起码就可见得道德叙事图景来看,确实是这样的情况。


只是道德叙事再怎么进行渲染,我们还是需要进入事理叙事进行就事论事,否则把守本分进行过度升华,很容易造成舆论失焦。我们暂且不说“8岁哥哥带4岁弟弟深夜捡瓶子补贴家用”是真懂事儿,还是言语表达形成的错位氛围,但对于“捡瓶子俩男孩父亲谢绝捐款”的事情来讲,无论是俩男孩父亲的态度,还是他的回应,都其实属于守本分范畴。


甚至透过俩男孩父亲的回应,我们会发现俩男孩所谓的补贴家用是虚,想让父母多陪伴才是真。因此在看待“8岁哥哥带4岁弟弟深夜捡瓶子补贴家用”的事情上,就算“懂事气息”和“心疼氛围”会扑面而来,但是依然要知道俩孩子的真正目的是“求陪伴”。


所以我们会发现,舆论始终存在失焦的问题。就比如第一阶段“8岁哥哥带4岁弟弟深夜捡瓶子补贴家用”,真正的焦点应该是“求陪伴”,但舆论却指向“懂事气息”和“心疼氛围”;而第二阶段“捡瓶子俩男孩父亲谢绝捐款”真正的焦点应该是“澄清”,但是舆论却指向“澄清的意义”,也就是更注重对守本分的升华,而不是用平常心去看待守本分。


正如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所言:“人类是一种喜欢象征化、概念化、寻求意义的动物。”而且他还强调:“在我们这个物种中,想要搞清楚经验的意义,并赋予它形式和秩序的动机,显然和我们更熟悉的生物需求一样真实而紧迫。”


显然就克利福德·格尔茨看来,人是一种“不能生活在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中”。可问题是,既然我们渴望理解和寻求意义,那为什么分析总是不够好呢?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能直接去“研究本相”,而宁愿进行叙事的延伸呢?


在这个问题上,罗伯特·弗尔福德曾说过:“叙事更有能力模仿现实的演变过程。叙事是有选择性的,虽然可能并不真实。但它能产生一种事件适时发生了的感觉,它就像植根于现实一样。”简言之,叙事本身在某些方面对我们的集体想象进行了支配。


循此我们会发现,从“8岁哥哥带4岁弟弟深夜捡瓶子补贴家用”到“捡瓶子俩男孩父亲谢绝捐款”,很大程度上的所谓“热度”是叙事催化出来的,而对于俩孩子和父母来讲,就算他(她)们可称得上“好孩子好父母”,但依然难以排除俩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理解的错位。因此我们再去审视俩孩子父亲所谓的本分,便会发现本真才是这家人最值得被推崇的品质,而对于守本分的升华,显然是有些过度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