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妈们公厕外排队狂抽厕纸:拿晚节说事儿最没用,因为她们不在乎

(2022-05-14 23:17:18)

一段“大妈们公厕外排队狂抽厕纸”的视频触发人们对“晚节不保”的讨论。事情发生在重庆,依照拍摄者称:“当时现场有十多位大妈在排队(间或也有大爷),她们不停地从墙上的厕纸箱里面抽厕纸,一只手拿不下了,就赶紧换另外一只手继续抽,整个过程持续了十多分钟,有一位大妈竟然抽了一百多张。”


有必要说明的是,全国范围内配置厕纸的公厕并不多。一般来讲,只有大城市中心场所的公厕才会配置厕纸。一定程度上,“狂抽厕纸”这种占便宜的行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所以真要是去掰扯“狂抽厕纸”的行为,也只能算得上“顽疾重提”。


不过让人感到扭曲的是,作为公德品质,大妈们能做到在公共场所排队,却做不到不“狂抽厕纸”。在这个事情上,不得不承认,就连素质养成也是有选择性的。要知道,这种事情要是发生在二十年前,很可能就会变成“大妈们公厕外哄抢厕纸”。


我们很清楚,从“哄抢厕纸”到“狂抽厕纸”意味着什么。虽然厕纸都是被薅走的,但是因为薅的氛围不同,还是能对比出占便宜者的心理变化。毫不夸张地讲,“哄抢厕纸”的心理出发是“能多抢就多抢”,而“狂抽厕纸”的心理出发是“多拿点就可以”。


之所以要掰扯这个问题,并不是要表扬大妈们排队的行为,而是对于占便宜的心理来讲,不同年代确实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还不好简单地用“五十步和百步”的关系进行笼统比较。因为对于公德体系地建立,它本身也是逐步演进的过程,很难一蹴而就。


这样解释,倒不是为“狂抽厕纸”的大妈们开脱什么,而是我们在看待“排队”和“狂抽”同时发生时,需要介入公德体系去考量。只有如此,所谓的公德才不会成为虚伪的公德。循此可以推定,如果仅拿大妈们的晚节说事儿,事情又会走向粗糙的道德审判,而很难基于社会秩序和公德建构去正向推动。


当然在谈论大妈们的问题时,有一种始终挥之不去的论断存在,也就是“坏人变老”(那代人变老)。可对于这种论断而言,也只是把问题解释为“从过去延续下来”,至于“为什么延续下来?”,很少有人站出来澄清和解释。


实际上,这里面还存在阶段不同导致答案不同的问题。因为每个阶段,我们都会力图搞清楚影响是什么,并且如何转向下一阶段。这使得同样是薅厕纸,其实所反映出的不道德图景也是差异很大的。因此在看待“哄抢厕纸”到“狂抽厕纸”的变化上,在必须要批判大妈们的基础上,更要看到公德的水位是在上升的。


甚至我们也要清楚,舆论场的大妈们只是问题大妈的代名词,而非大妈们都有问题。在这个事情上,就算叙事的习惯已经形成,但是理解上一定要基于语境和背景去就事论事,要不然很容易形成群体偏见。


实际上,对于“狂抽厕纸”的大妈们来讲,她们之所以那样做,就在于确实不认为那样做有什么不妥:其一、她们往往只在乎“熟人圈”的评价,只要走出“熟人圈”往往就会变得肆意起来;其二、她们潜意识里认为公共的就是大家的,而对于合理使用是没什么概念的。


所以我们会发现,拿晚节说事儿最没用,因为她们不在乎。可这并不意味着,真就拿她们没办法。某种意义上,如何认定“多抽”本身就是个大难题,但是作为公德考量来讲,就算无法进行直接打击,也还是可以借助舆论围观进行消解的。起码报道的多了,讨论的多了,大妈们在认识上总会有变化,即便这是个极其缓慢的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