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小学生“学做饭”:“在哪做”,为何会成家长最关心的事情?
(2022-05-05 23:38:14)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发布后引发热议。一定程度上,就“修理家电”和“种菜养禽”这些偏重体验的课程家长们还不慌,而对于“煮饭炖汤”因相较可操作性较强,便使得有些家长已经开始犯愁。
毫不夸张地讲,多数家长都应该能理解这版“劳动课程标准”确实是为孩子好。毕竟普遍而言,现在的孩子们动手能力都比较弱,别说是“修理家电”和“种菜养禽”,很多时候能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实现八九成,就算是很不错的孩子了。
所以这版“劳动课程标准”发布后,人们还是能感受到那份美好初衷的。可问题是,家长们在希冀这份美好初衷时,最怕“初衷很美好,考核变甩锅”。要知道,让学生大扫除变成家长大扫除,让学生做PPT变成家长做PPT,让学生做这做那变成家长做这做那,在之前已经发生过太多次,并且很多家长为不让孩子为难,只能硬着头皮跟着步调走。
因此对于不少家长开始犯愁让中小学生“学做饭”的这版“劳动课程标准”也就不足为奇了。一般来讲,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就算“劳动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煮饭炖汤”,也不太可能在设备配置上做到厨师学校那种配置规模。
这使得学生“煮饭炖汤”会变成“学校学、回家做”的概率就很大了。在这个事情上,如果家长只是简单的配合,应该都还能接受,最怕的是涉及硬指标的考核,导致家长再次被戴上紧箍。就比如有家长担忧“成天做炒菜作业”,并且还是全程拍视频那种操作。
我们暂且不说,事情会不会变成预料的这样,但基于家长的担忧来讲,却值得我们去玩味儿。坦率地讲,但凡家长能配合的,应该都愿意去配合。最怕的是,有些家庭因特殊情况不能配合(比如留守儿童)。这种情况下,显然最好的解决方案除却是“学校学、学校做”,还可以将类似的实践课程设定为非硬性考核,当然也可能有比这更好的安排。只有如此,家长和孩子才不至于因为“劳动课程标准”发布后,就变得犯愁起来。
不过在焦躁之外,这版“劳动课程标准”还是有很深的现实意义。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但就眼下来看,能把这份责任和义务做到及格线以上的父母却并不多。
以至于培训机构才能把烘焙技艺、手工操作等社会实践课程化。就此而言,这版“劳动课程标准”的生成也应该是响应了一些家长的“呼声”,简言之,既然培训机构在做这些,那么学校能不能也跟上呢?
所以,不可否认的是,对于这版“劳动课程标准”的释出,肯定是有不同意见的,也就是:有人觉得这事儿家长操心就行,学校把知识教授好就可以了;有人觉得孩子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到后来都忘了,索性学点儿实操也挺好的;当然也有人觉得,这事儿有利有弊,没必要太过掰扯细节,只要孩子能学到东西就是好的。
不得不承认,牵涉到孩子的教育,即便是很小的变化,也能引发很大的争议。这也进一步说明,当前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如果说过去分数是第一位的,那么现在的情况是分数依然第一位,但是孩子的综合塑造也确实逐步在被重视起来,这从很多早教班的出现就能看得出来,即便很多早教课程很鸡肋。
因此回到中小学生“学做饭”的事情上,有争议并不是什么坏事儿。只要能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能考虑到学生的实操性,家长的可配合度,那么“在哪做”也可能并不是家长最在意的。而但凡能过了这个关卡,就意味着这版“劳动课程标准”是个“好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