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餐厅取名怡红院惹争议:被污名化的词语,为何最好回避世俗场合?

(2021-11-12 23:39:01)

广西南宁一家餐厅因取名“怡红院”惹争议。按照餐厅经理的说法,餐厅取名的渊源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住所叫“怡红院”。就此而言,貌似这家餐厅取名“怡红院”还有发扬古典文学的意思,毕竟餐厅经理在回应记者的询问时还特意强调:“‘这是四大名著里的(《红楼梦》)。”


在这个事情上,记者在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求证时,虽然也提到审核名称时会考虑是否违背公序良俗的问题,但是更强调招牌名称和公司字号是否一致。并且也提到没用字号做招牌,可能也是为更好的“宣传”(但是按规定:招牌名称和公司字号不一致需要整改,至于注册商标又是另外一回事儿)。


到此为止,餐厅取名“怡红院”之于监督管理层面也只是合规与否的问题,而对于舆论围观层面的争议,更多在于怡红院被污名化的那一面。要知道,无论是在历史叙事中,还是在古典文学中,“怡红院”多指代青楼场所。


这种情况下,即便《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住所叫“怡红院”,也只能作为文学叙事场景中特定的使用,而回到世俗场合下,人们更多还是先入为主的理解成青楼场所。当然,就南宁这家餐厅来讲,它只是取名为“怡红院”。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餐厅取名为“怡红院”确实有助于经营宣传,因为它本身符合亚文化的传播路径。平心而论,即便餐厅经理说到餐厅取名的渊源时很理直气壮,但是依然不可否认,餐厅老板在取名时也会考虑到“怡红院”较为流俗的那面。


起码就大众认知来讲,绝大多数人并不会往“贾宝玉的住所叫怡红院”的层面想。甚至我们可以想象,很多人到“怡红院”这个餐厅吃饭,主要的目的是为拍照和录视频,因为从社交传播层面看,餐厅的取名和店面的风格完全符合网红店的配置。


之所以这样讲,倒不是说大众认知热衷往歪处想,而是大众的审视尺度更偏重道德审视,也就是我们惯常提到的“行事要符合公序良俗”的理念。但是在审视餐厅取名的时候,主要还是要依照监督管理的尺度进行,而对于是否违背公序良俗,如果可能还是尽量宽泛一些。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公序良俗本就是个宽泛的概念,并且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所以在具体看待行为实践是否违反公序良俗时,就需要放在特定的语境下考量,要不然很容易引发道德层面的围攻。


当然就南宁这家餐厅而言,要想公允的评估取名“怡红院”是否违背公序良俗,还要从经营层面及店面设计等等方面进行衡量,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搞清楚取名“怡红院”是否为“打擦边球”的操作。


另外就词语的污名化,如果撇开道德审视的严苛性不说,其实主要源于人们赋予词语意义的变化。我们都知道词语都有最原初的意义,但是在人们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意义会逐步的变化,直到在特定语境下被高频使用后,具体的意义就会确定下来,而原初的意义就会被弱化。


在这个问题上,典型的例子是,“小姐”的污名化,而我们现在如果还想用“小姐”称呼一个女子,就只能叫“小姐姐”。当然不排除一种可能,伴随着“小姐姐”的滥用,可能再过一些年,“小姐姐”也会被污名化。


不得不说,我们在使用词语的时候,除却要保证表达的合理化,更需要兼顾准确性,只有如此,“老师”才不会被庸常化,“怡红院”才可能被引向贾宝玉的住所,要不然“青楼”、“红灯”、“怡红”就只能被锁定在过往的历史中,永远见不得光。


与此同时,披着道德外衣的审视者在争议餐厅取名“怡红院”时,多数应该是出于娱乐性起哄。这使得“记者在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求证”的图景更显的戏剧化,因为对于这个事情的处置,不仅会反映出监管层面的尺度,也会反映出监管层面和反馈层面的互动尺度。


按照卢曼的观点,娱乐的任务是重新灌输,现在做的是什么或者必然意味着什么。但是对于娱乐性起哄者来讲,可能他(她)们真要是去到怡红院餐厅吃饭时,也会拍照或录视频,但是转身走向社交媒体时,却瞬间变得严苛起来。


基于这个较为吊诡的现象,作为监管层面的尺度就需要跟反馈层面的尺度慎重互动。起码先要对反馈尺度的适当性进行评估后,再去审视反馈的内容是否真的存在问题,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将公序良俗的尺度把控好,让置身其中的人们不觉得难为情。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姬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