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弟弟藏了姐姐准考证”的简讯视频触发舆论“非议”。简讯视频的内容是:姐姐的“准考证”(后证实为“身份证”,简讯报道中的“准考证”说法相对模糊)被自家弟弟藏起来,交警帮忙寻找无果,无奈之下,交警只能帮忙去幼儿园接回弟弟,最终找到“准考证”,姐姐按时参加考试。
要知道,这则简讯视频的主要目的是,为突出交警之于考生紧急情况的处理效率而作出的事后强化,除此之外,应该没有再多的意思可表达。只可惜,当这则简讯视频被推向社交平台后,舆论不约而同的把议题边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议题包括:“两性关系对立”,“重男轻女的现实”,“熊孩子唯恐天下不乱”,“兄弟姐妹争夺家庭资源反目”。总之当事人还蒙在鼓里的情况下,社交舆论已经完成全套排列组合式编排。
然而按照当事人的说法:自己只是不小心将身份证落到家里,然后母亲寻求交警帮助,弟弟是因为听到铃声急着上学,也没带钥匙,所以把身份证藏在草丛里,也是怕有人拿走。与此同时,有热心网友对此进行了“翻译”:姐姐把身份证落家里,交警帮寻找,弟弟知道后带身份证出门,听到铃声又急着上学,也没家里钥匙没法把身份证放回去,怕放在家门口被别人拿走,就藏到草丛里(可能小孩子平时也喜欢把东西藏进草丛里),结果交警没找到又去幼儿园接弟弟。
热心网友的“翻译”后续已经得到当事人的肯定,但是对于舆论的走向,当事人也只能以痛心直面,并且也较为无奈地表示“舆论揣测不成立”。到此为止,“弟弟藏姐姐准考证”的风波算是落下帷幕,但其中折射出的“剧情反转”、“节奏乱带”、“盲目抨击”、“预设议程”总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事实上,如果按照简讯视频的真实情况来讲,“弟弟的操作”即便不值得表扬,也该值得肯定。毕竟上幼儿园的孩子,能把事情做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容易,而再要是去苛责太多,就有些不切实际。
所以回到“弟弟藏姐姐准考证”这个事情上,应该属于典型的“后真相”过程。也就是“客观事实在形成舆论方面影响较小,而诉诸情感和个人信仰会产生更大影响”的情形。当然这种问题,并不是仅就这件事情上所存在的舆论涉入混乱,而是新闻社交化以后,无法避免的真相期待问题。
真相是某种期待,是指人们希望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但是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人们更期待自己对一些事情的判断和价值立场能得到其他(她)人的广泛认同。所以新闻社交化的本质是,新闻本身已经被悬搁,而社交才是人们的根本诉求。
从这个层面上看,众多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意见纷呈,看起来是添乱和闹事,其实频繁的交流过程,正是歧见的消除过程。当然不是消除所有的歧见,只是消除最令人关注的成为焦点问题的歧见。就比如在“弟弟藏姐姐准考证”这个事情上,虽然边缘性的议题跟具体的事件勾连不大,但是这番折腾之后,那些总往坏处想的人应该会对自己的判断有新的认识。
也因此,在有关“后真相”的话题探讨上,有学者认为,后真相的本质是“后共识”,并且也强调,当下的时代没有哲人,而是大众舆论时代。这种情况下,人们对探讨的热衷往往就不再基于理性和正义,而是非议和情绪。
不得不承认,后真相时代的困境,既是一个认知问题,更是一个人际沟通和不同社群之间通过交流达成一定共识的问题。只可惜,眼下的舆论多半是碎片化的,不成系统的场域,即便很多时候有茧房化的特征,但是依然离共识化比较远。
甚至对于“弟弟藏姐姐准考证”事件中的当事人来讲,即便会感受到不友好的情绪,可也只是一两天的事儿。甚至从技术层面上讲,除却云端存在压迫感,但凡回到现实生活中,根本就没人会刻意去关注这个事儿。
所以从“后真相”的实质上看,所谓的“舆论走向”已经算是进入常态化阶段,而尽量达成“有限的共识”即便会成为退一步讲的方案。其实也没必要事事去掰扯得那么清楚,因为比起掰扯的费力不讨好,回到现实,让真相飞一会儿可能更为重要一些。
另外,在“弟弟藏姐姐准考证”的真相浮出后,有人又开始批驳媒体报道的“模棱两可”。可事实上,客观真相的报道,从来是报道者自身的真相观的反映,同时新闻发布者也希望读者认同他(她)们对真相的陈述和传播,至于其中是中立还是偏狭,往往存在理论和现实的偏差。
说到底,如果一个事件具备成为新闻报道对象的基本条件,那么在报道中还是可以存在足够的空间供不同的观点交流与碰撞的,在记者群体中,总有一些优秀的人比其他(她)同行更善于发现新闻。只可惜,“弟弟藏姐姐准考证”这则简讯视频并不是这样的存在,而更多的存在是基于“误传”和“误解”。
因此,新闻从一开始就不是一面完全折射社会环境的镜子,而是对某些引人注意的情况加以记录的报告。新闻不会告诉你种子是如何在土壤中被培育的,却会将破土而出的那个瞬间呈现给你。所以出现各种纷呈的判断和情绪,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但从长远来看,作为对“误传”和“误解”的对抗,它本身也反映出人们对讯息的处理能力。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