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管考得怎样,爸妈都很爱你”:给孩子宽心,为何不该太高调?

(2021-06-08 23:21:09)

高考结束后,即便成绩还需要等一段时间才能批出来,但是绝大多数考生对自己的成绩也已经估计的差不多。这种情况下,有些父母为给孩子宽心,就会做出一些反常规的操作。有媒体就捕捉到四川自贡的一位考生的父亲,他举着横幅,上面写着不管你考得怎么样,爸爸妈妈都很爱你。虽然报道的措辞是温暖的一幕,但是从照片的即视感来看,总觉得有些不那么正常。


有必要说明的是,四川自贡这位父亲肯定是想给孩子宽心的,但是从具体的反应来看,更多的作用在于感动路人。所以媒体强调的温暖的一幕,更多的作用在于路人的感受,至于他的孩子会不会被温暖到,却并不乐观。


要知道在国内的原生家庭中,父母往往会给孩子很重的使命感,这种沉重的包袱虽然没有明确的指向,但是却总体现在日常的管教中,比如好好学习指的是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跃进理想的大学,并且在具体的管教时,往往会祭出不好好学习的后果,以此威逼利诱孩子努力奋进。


所以在理解不管你考得怎么样,爸爸妈妈都很爱你这种腔调时,就要看到它的反面如果你考不好,爸爸妈妈会不爱你。虽然从逻辑上讲,考好和考不好与爱和不爱没有关联性,但是长久形成的管教话术,还是会让伪逻辑变成实逻辑


循此可以得出,父亲唐突的横幅多半也是心存后怕的,所以他才会做出如此举动,尽可能地让孩子在高考结束后放松。只可惜,家庭包袱的悖论在于,越是大张旗鼓的去消解固有的隐忧,越可能会加重固有的隐忧。


当然在后续的报道中,媒体之所以没有披露孩子看到父亲高举横幅的反应,大概也是考虑到,那样做会让孩子的压力更大。毕竟从父亲高举横幅的行为来看,它本身就不是个恰当的宽心方式,更像是变相的给孩子二次加码。


事实上作为高考生来讲,已经有一定的负重心,考好或考不好它是个现实问题,并不是父母刻意营造个宽松氛围就能改变的,所以最好的宽心方式是暂时放下高考,不去谈论它。而对于父母来讲,只要先前的教育陪伴中做到事无巨细,那么就算孩子没考好,也得让孩子试着去接受失败。


说到底高考本来就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儿,它更像是人进入丛林社会前的阶段性演习,甚至就算考入理想的大学,也只能代表阶段性的操练成果,并不能确信可以战无不胜。所以,一切才刚刚开始,成功和失败也只是此时此刻的标签,用不了多久,都会失去具体的意义。


所以比起无限的帮扶孩子去避险,父母能更好的引领孩子接受现实,或许才是更为重要的事儿。因为从高考开始,未来的人生之考可能越来越多,如果一味地用类似不管你考得怎么样,爸爸妈妈都很爱你的腔调宽心,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畏缩不前。


另外如果设定不管你考得怎么样,爸爸妈妈都很爱你是父亲举给孩子看的,那么就意味着如果你考不好,爸爸妈妈会不爱你的意识可能在他(她)们的家庭中很重,即便那是伪逻辑下的潜意识。


之所以要探讨四川自贡这位父亲所举横幅措辞的是非性,并不在于他作为父亲行为的对与错,而在于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为何总是充满威逼利诱。比如:你要是不听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等)就怎样怎样


虽然按照成年人的理解,这只是吓唬的逻辑,并不会真的那样去做。但是长久的如此强调,可能孩子的潜意识里就会包袱很重。所以对于多数人而言,为何在进入大学阶段后会有短暂的二次成长,就在于摆脱原生家庭环境后,能带来短暂的自我发展真空期。


与此同时,既然我们把高考当作人生的重大经历,就要注重高考之于孩子的成长作用。而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成败的考量,而是对心性感受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父母高调地给孩子宽心,无异于在破坏孩子最直接的感受力。


所以父母之于孩子最重要的不是直给宽心,而是要用心感受和理解孩子高考后的情绪。比如,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陪孩子进行一次短暂的旅行,或是在气氛恰当的情境下,跟孩子进行一次真诚的对话,甚至也可以探讨关于大学的生活,可以谈谈理想,也可以聊聊爱情。


只可惜,即便绝大多数家长口口声声地强调考不好没关系,但是从实际的考量来看,他(她)们比孩子更为沉重。从这个意义上看待四川自贡这位父亲的高调举动,他可能更像是给自己释怀,而非是给孩子宽心。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姬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