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寸步不离给患病孙女当陪读:艰难向上生长,为何更值得敬畏?
(2021-06-06 20:44:34)江苏南通一女孩6个月大时被确诊为脊髓性肌萎缩症,致使行动完全不能自理,而当她到适龄上学时,爷爷为让她上学,竟然寸步不离当起陪读。现在女孩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并且跟同学们的关系也很好。按照女孩爷爷的说法,身患脊髓性肌萎缩症不仅意味着终身要坐轮椅,也意味着生命力很短。
要知道媒体在高考前夕放出这样的报道,十之八九是为烘托教育气氛中家庭的温情部分。因为作为孩子的成长,始终是离不开家庭支持的。所以回到命运的求索上,即便个人的努力被奉为重中之重,但是对于逆天改命这事儿,背后的家庭从来都是不可忽视的。
虽然上述报道中的女孩还在上小学,并且家人也不能预料她的病情是否能稳定下去。但如女孩的爷爷所说:“既然她来到世上,家人就要对她负责任”。并且,女孩也较为乐观的说:“希望自己快点站起来,这样爷爷就没那么辛苦了”。
在很大程度上,家人应该并没有将实际病情的残酷告诉女孩。从这个层面上理解女孩跟爷爷所约定的“永不放弃,永远坚持”,就更像是对生命之歌的咏叹。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女孩的家人让女孩上学,可能只是为让她觉得自己不另类。
因为就她的处境来讲,活着和活下去就已经很难,而所谓的向上生长,更可谓难上加难。不得不承认,在命运交织图景里,有些人能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甚至将家人的精力全数搭进去,也会不尽如人意。
就如“爷爷寸步不离给患病孙女当陪读”这事儿,报道中给人无限的温情和感动,但是真正打开他(她)们的生活后,可能更多的存在不是对生长的期盼,而是希望这样的日子能长久的延续下去。因为对于女孩来讲,比起所谓的高考上榜,她更为重要的是活下去。
史铁生曾在接受访谈中强调:我听护士说过,看着那些没钱透析的人,觉得真不如压根就没发明这透析呢?干脆要死都死,反正人早晚得死。这话非但不让我害怕,反让我感动,毕竟这是现实。
要承认你走进透析室你才发现,最可怕的是,人类走到今天,连生死的平等权利都有疑问,有钱和没钱,怎么竟成了生与死的界限?当然有时候可以凭借家人的帮扶争取到,有时候凭借家人的帮扶却依然会扑空。
所以就“爷爷寸步不离给患病孙女当陪读”这事儿中的女孩和家人来讲,可能所做的努力只是为让生命更有尊严一些,即便他(她)们自己从来没有如此庄严的审视过。当然,这不代表女孩的家属没有考虑过残酷的现实:“生命力很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这要比终坐身轮椅更为残酷一些。
说到底上述报道中的女孩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不幸的是,出生不久后就遭遇致命的疾病打击,而幸运的是,她有个不放弃她的家庭。依照爷爷的说法,孩子的父母在上班,自己已经退休。这其实也道出一个事实,女孩能活到现在,并能跟正常孩子一起上学,多半在于家庭的经济基础还不错。
因为对于生活来讲,如果她的家人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安排好,那么她的生活也只能被折叠进无奈的沟渠里。所以对于女孩来讲,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她都需要家人的帮扶才能更好面对生活。至于女孩未来能不能工作和正常婚姻,这可能又是更为残酷的一环。
于此只能期待医学水平继续进步,让这个女孩有被治愈的可能,只有如此,她艰难的向上生长才能展现出更美的一面。要不然,随着她精神的日益丰腴,但凡有个三长两短,她的家人们可能更加无法接受。
另外回到命运本身,无论是高考的竞争,还是社会的竞争,其实始终都无法回避生长过程:“缓慢的,极速的,也只不过是不同的状态而已”。所以对于“躺平”来讲,也只是对于自身生长的不满而已,并不会彻底停下来:“坐吃等死”。
因此回到人生的抉择上,与其停留在“躺平和奋进”的徘徊上,不如想一想怎样的生命状态更值得一过为好。甚至就现实来讲,“躺平”可能更多是一种自怨自艾叹息,因为真正的生活里根本没有自暴自弃的机会。
常言道:“没有受不了的罪,只有享不了的福”。如果那些“艰难向上生长”的人都没有选择躺平,那么作为有机会奋进的人,又怎能一蹶不振呢?所以当我们总是拿比自己过得好的人作比较时,不如也抬头看一看那些“艰难向上生长”的人。因为他(她)们更会让我们知道,在世俗成功之外,生命的尊严不可辜负。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