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的“高考最牛钉子户”梁实再次备战高考。要知道,从1983年至2020年,梁实参加过24次高考(成绩有高有低,始终没实现上川大的目标,这次计划还是川大)。 然而对于舆论层面的“质疑”(浪费媒体资源、博眼球上热搜),梁实直言报名考试没有影响到别人,从没觉得自己老,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就是最大的想法。
从某种层面上而言,媒体报道“高考最牛钉子户”,已经成为预热高考氛围的保留节目,基本上在高考前夕都会拉出几位“遛一遛”,直到高考结束发榜后才会告一段落。不过整个报道的节奏更像是给“第一次高考”的孩子们解压,至于“高考最牛钉子户”到底能不能有好的结果,似乎也没那么重要。
说到底,一个人在同一件事情上连续失败24次,应该早已跟成败无关,而更多的意义则是“坚持的艺术”。一般来讲,对于高考备战(复读),三考五考就已经算是人生极限。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高考不是闹着玩。
当然我们相信梁实在最初备战(复读)的几年应该是有所期待的,但是随着逐年的落榜,他所谓的备战(复读)就更像是自己心中的结,只要有精力就好像必须试一试。在这个问题上,梁实应该属于“务实之外的务虚”,也就是在处理好自己生活秩序的前提下,作出的有所期待。
之所以这样讲,就在于以现实生计为参照,可能谁也等不起25次高考的诛心折磨。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高考的诉求最终还是会通向现实之路,这使得多数人要是走不通金榜题名之阶,基本上会直接进入“社会大学”历练。
事实上梁实应该也属于这样的人,只不过他在社会的历练过程中,依然保有对大学梦的执着,所以才会不断地参加高考,以便给自己内心更为充盈的弥合。所以在“高考最牛钉子户”的解读上,自然就要摒弃迂腐和沉重,而更多倾向于“坚持的艺术”。
在一定程度上,“高考最牛钉子户”虽然不被看好,但是从高考气氛的调节上,确实是挺好的存在。我们不妨这样想,当高考生和家长们都紧张到极点的时候,媒体突然释出“54岁高考钉子户备战第25次高考”,总会有种“这次不行,下次再来”的宽慰即视感。
于此而言,就算“高考最牛钉子户”有“浪费媒体资源、博眼球上热搜”的嫌疑,但不妨也给予更多包容。因为只有彻底放下对“范进中举”的偏见包袱,才有可能让更多学生及家长放下升学的赌注,给人生更多选择和可能。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角色都有他(她)自己的定位,有他(她)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够满足于他(她)所扮演的角色。这种观念在欧洲国家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也就是更重视生命的价值,更强调自我的构建,而非是建立在系统层面和别人的衡量上。
另外“高考很重要”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也不要将其奉为人生至上。因为对于教育来讲,无论是“素质论”,还是“应试论”,最终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甚至放长人生的眼量,没抓住高考这块跳板,不见得就没有别的跳板。
就如54岁的梁实而言,他虽然矢志考取川大,但是没考上川大,也并不意味着他的生活就没有希望。这方面的问题,媒体虽然没有细考,但是作为梁实来讲能坚持这么久,大概率也因为生活琐碎没有将其淹没,所以才会出现25次高考的纪录。
在这个问题上,从梁实直言“报名考试没有影响到别人,从没觉得自己老,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就是最大的想法”就足以看出,他自己的心态还是比较平和的,这方面要比质疑他动机的人们好很多。
与此同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被喊出很多年,但是真正要实践这样的风范却比较艰难。因为整个社会物化的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很少人能逃过物化的影响,以至于教育越来越内卷化,尤其面对升学考试,如果家长没有相对平和的态度,就没有办法去扭转孩子的观念。
不过对于备战(复读)高考的问题,即便把高考当作理想跳板,也最好不要死磕太久,因为从生命的极限考量来看,“耗不起”确实是存在的。虽然高考之路被公认为最为理想的跨越之阶,但是如果自己真的努力过,就算不理想,该换跳板就赶紧换,这方面作为家长一定要做好引导。
因为在当下的社会潮流中,一个孩子要是想走“高考钉子户”的路线,无异于是在“自掘坟墓”。当然有人要是想学“梁实大叔走坚持的艺术”,那就另当别论。所以回到“高考最牛钉子户”的价值上,它的存在就是“刻奇”,起码对于媒体来讲,这道菜明年还上。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