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年轻人已经开始立遗嘱:“较早安排身后事”,这到底是什么心理?

(2021-04-05 17:37:25)

在我们的文化中,“立遗嘱”历来是老年人和重病者才会去做的事,主要是处理既定的“私产继承”以及未达成的心愿。就以往而言,但凡一个人的“临终之言”或“生前嘱托”能称得上是“遗嘱”,那么这个人在家庭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否则很难被称之为“立遗嘱”。


然而随着法理的完善,“立遗嘱”不再需要家庭权威进行支撑,以至于一个人想要对自己的“私产”进行死后再分配,他(她)只要提前“立遗嘱”就好。要知道,理论上确实就是这么一回事儿。但是回到现实当中,绝大多数人却并不会“较早安排身后事”。


所以就媒体报道中提及到“年轻人已经开始立遗嘱”的现象,更多的意义就在于年轻人看待生命的方式变了,而非是所有人都需要“较早安排身后事”。比如报道A称:“80后”“90后”立遗嘱4年间翻近6倍,这大概是想强调年轻人的生命认知已经在去忌讳化,并开始直面“向死而生”的生命真相。


而报道B称:29岁女子立遗嘱,房子留给母亲,存款留给初恋;报道C称:18岁女生立遗嘱留2万元给朋友,这些就更强调“关系的延伸”变化。因为以国内的传统来讲,一个人的去世更多的意义在于亲缘关系的断裂,而对于亲缘关系之外的社会关系,往往并不受重视(社会名流除外)。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年轻人“较早安排身后事”与传统概念上的“立遗嘱”是有区别的。因为传统概念上的“立遗嘱”更多是为消解“身后事”中可能发生的关系纠葛,而对于年轻人“较早安排身后事”来讲,更像是对生前关系的加固和投射。


所以,回到“年轻人已经开始立遗嘱”的问题上,可能更多的意义在生前,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明天就是确定的明天,而意外丧生的概率终归还是很小的。不得不承认,当我们在立遗嘱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想法在于“关系延伸”,也就是“我虽然死了,可是因为遗嘱的存在,关系还是被继续绑定的”。


之所以这样讲,并不是说传统生命认知不存在“关系延伸”,而是“关系延伸”的逻辑不一样。传统的生命认知里,“关系延伸”主要靠血缘关系,再就是宗族意义上的“姓氏关系”,这导致“重男轻女”就自然成为历史选择。


可随着个体原子化的潮流侵蚀,宗族概念已经在都市中近乎消亡,仅存的家庭概念也基本在“三代人之内”,边缘的亲缘关系就很难再去勾连起来。所以有关“重男轻女”观念的弱化,似乎也跟城市化有很大关系,起码将乡土秩序那套框架打散了。


这导致,人们越来越重视直接的关系,也就是我跟谁的关系好,就把身后事中涉及的“私产”留给谁。不得不说,“正在经历的关系”已经成为人们认识周遭的主要尺度,它关乎情绪感受,看得着,也摸得着。


所以说,在“较早安排身后事”的逻辑底色里,自然是更强调现实生活的强关系,而非是道德绑定的弱关系。所以才会出现“存款留给初恋”这种“不可理解的行为”,当然随着社会的进化,这种现象应该会逐步合理化,它本身还是选择问题,而非道德问题。


说到底,回到生命本身,还是要看关系的存续逻辑。传统的宗族关系延伸逻辑里,它即便不完全强调血缘的一致性,但还是希望姓氏得以延续,也就是只要自己的“姓氏体系”稳固,就好像自己的生命关系得到延伸,所以传宗接代本身,也是一种生命延续的实践过程,即便已经不再被人们固守。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暂且还不太好说,因为它本身涉及到的问题是复杂的,性别认知问题、族群的延续问题以及社会的人口结构问题等等。可普遍来看,潮流就是不可阻挡,所以出现“较早安排身后事”的逐年兴盛,可能也是社会演进的结果。


要清楚,生活节奏越快,信息交互越频,人们对于时间和死亡的感受就会明显加强,以至于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就开始审视生命的不确定性。但是这种审视并不代表对生命的彻底审视,而只是仪式性的存在,就好像遗嘱但凡立好,阴阳就不再两隔。


就如哲学家斯宾诺莎所认为的,生命中发生的每件事都是必然的,只要我们承认这个事实(至少自己那么认为:比如人总会死去),就能与生命中发生的事拉开某种情感距离,它们将不再使我们沮丧。而“较早地立下遗嘱”似乎就是这样的逻辑机理,它本身还是在对抗死亡焦虑。


因为死亡有个重要特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必然性”:你将会死去是必然的,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活得久也是必然的,还有就是,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这个问题也是必然的。而我们唯一能做的事,大概就是“较早安排身后事”,可谁又知道,安排好的身后事就能如愿呢?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姬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