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策“最后一疼”的问题,其实从他两个月前那次“病危”开始,就意味着已经走进现实。要知道,那次“病危”后,他就已经写下《绝笔信》,并且已经在着手处理身后事。只可惜,造化弄人,“错换人生案”上半场刚结束,下半场又迅速拉开帷幕,以至于他的病情逐渐加重,同时局面也在不断失控。
而就在3月14日,姚策通过社交媒体宣称:“本人姚策,由于病情发展,将不会再更新各平台内容,进入到安宁疗护阶段,大家可以关注官方结论,继续了解事情发展。”与此同时,姚策还衷心希望大家:“口舌之争,多说无益,静待真相,各自安好。”
就“安宁疗护阶段”而言,直白地讲就是“临终关怀”,“舒缓医疗”,“姑息治疗”,它更多的意义在于减少生理性痛苦,让患者更好地直面死亡的到来,与此同时也给患者足够的“灵性照护”,让患者能更有尊严,更无牵挂地走完最后一程,当然也包括对患者家属的心理建设。
说到底,姚策的“最后一疼”已经不远,但是在他衷心希望的措辞里,却依然抱有对“两家父母的劝和”。然而,就算姚策再说什么,也依旧无济于事,毕竟风波已掀起,就意味着很难再回头。因为,姚策跟两家父母有养育和亲缘的勾连,并不代表两家父母就能进行最终的和解。
要承认,猪肉是不可能贴在羊身上的。很多时候,所谓的关系构建是最难走捷径的,养育就要不求回报的养育,亲缘就要千金不换的亲缘,而对于勾连在姚策两头的两家父母来讲,最好的结局就是“老死不相往来”(不管最后的真相是什么),也只有如此,28年的悲苦才能被逐渐被封存,被忘怀。
很多人强调,姚策“最后一疼”的到来会成为事件的转折点,可是往哪里转折却谁也不知道,包括姚郭两家的父母。我们可以想象,姚策从去年到今年所体验过的家庭纷扰,可能是他此生最维艰的心路。甚至,即便纷扰因他而起,他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两家父母挥刀论剑,着实让人感到无限悲凉。
事实上,所谓的“转折点”,更多的意义在于两家父母能否寻找到平衡利益的支点,毕竟姚策在“最后一疼”到来后,两家人总要进行“清算”,无论是情感的梳理,还是利益的分配。因为两家父母之间还夹着“郭威的小家庭”以及“姚策的妻子和孩子”。
就“郭威的小家庭”而言,论情伦理,未来最好的结果还是两家父母兼顾,至于两家父母怎么闹腾,又是另外一回事儿。至于舆论上强调的极端处理方式,即便看起来再怎么正义凛然,却总还是缺乏感性之光的。
坦率地讲,这世界不只是凭借理性构建得来的,甚至仅凭理性构建,意义本身都可能无意义。所以回到“姚策妻子和孩子”的问题上,如果大人们真能顾及孩子的感受,最好还是保持两个爷爷,两个奶奶的图景,只有这样姚策的孩子才能在成长中不被两家的恩怨异化。
另外,姚策还能发声的时候,都没有平息掉两家父母的撕扯,那么接下来的事件走向就更加充满不确定性,想必这些问题“当事人们”已经想过无数遍,只不过碍于执念,只能一条道走到现在,至于会不会一直走下去,就看两家父母以及郭威如何处理接下来的纷扰。
“真相很重要”,这是“彻查真相”声浪里最坚定的回声。然而让人感到不解的是,在真相的探寻过程中,两家父母始终伴随着“利益分配”的撕扯,这就让人不由得发问,到底是因为真相牵扯利益,还是因为利益牵扯真相,这总是要搞明白才行。
要不然,姚策“最后一疼”的到来只会让局面更加难堪。我们有理由确信,当前两家父母都是悲痛的,28年的养育之情是实实在在的,28年流淌着的骨血也是实实在在的。虽然现代人强调养育之情大于天,但是朴素的亲缘之情总还是不可忽略的。
与此同时,回到生命的本质,人与人的恩怨其实多是幻象,因为每个人都会独自死去,即便父母生养过孩子,也依然无法摆脱这样的人生之困。因为生的意义是勾连,而死的终点却必须独自前往。于此,如果说姚策在“最后的日子里”可以找到生命的原初逻辑,那么此刻在床边凝视他的两家父母,会不会也能有所觉解呢?
在我们的大传统里,“白发人送黑发人”属于人生大悲,可事实上,如果白发人在面对大悲苦时依然没学会直面人事,那么就意味着这场悲苦的送别之路终将也是没什么意义的。因为对于姚郭两家的父母来讲,他(她)们最好的宿命是“求善”,而非是在闹腾中“求真”。
因为只有“求善求真”才有意义,而“求真”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善终的。从这个意义上考量“姚策已进入安宁疗护阶段”的存在,似乎正在为“偷换风波”做最后的消解挣扎,毕竟在最后的日子里,姚郭两家父母总是要放下一些成见的,哪怕是短暂的安宁也应该会保持。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姬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