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子情人节前进山吞刀片自尽:“被误读的痴情”,为何伤己伤人?

(2021-02-19 20:42:51)

情人节前夕,浙江杭州一女子(36岁)在余杭区南部的山上,吞刀片自杀。万幸的是,她最终被朋友和民警找到,目前经过医生救治已经脱离生命危险,并自称不会再做这样的“傻事”。虽然在简述的报道中,并没有明确提及女子自杀的原因,但从媒体的涉入语境来看,大概率她应该也是“为情所困”。


从某种层面上而言,“为爱情寻死”(女性相对多一些)的人,似乎总是存在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甚至是未来。于此在谈论她(他)们的“傻事”时,还不好以绝对正确的尺度去衡量,而是要以“善己善人”的光照见她(她)们的困境。


要知道,每个人在选择自己的行为时(无论对错或正确),背后都有自洽的观念支撑着,以至于她(他)们在践行的过程中,往往能达到“超脱”的感受,即便在“傻事”之后,发现自己真的不该那样残忍的伤害自己。


在一定程度上,俗世之中的“痴情人”是被“严重误读”或是“彻底畸化”的,这导致“痴情人”在被道德化的过程中,也为“寻死觅活的行为”找到既定的合理出口。只可惜,“痴情人”在具体的情感博弈过程中,但凡遭遇失控,就可能迎来致命一击。


就以“女子情人节前进山吞刀片自尽”的操作来看,当事女子应该还是对感情抱有希望的,因为谁都清楚,“割腕”比“吞刀片”更容易抵达死亡,之所以这样讲,并不是为强调当事女子“寻死觅活的心理”,而是想就行为本身去推定她的情感认知。


说到底,每个人对于情感的认知,都会经历不断地重塑。但是无论怎样,人们在面对“痴情人”的考量上,好像都必须经历歇斯底里的自洽认知后,才能真正找到“善己善人”的情感密码。当然,这也只是幸运者的归所,而对于不幸者而言,可能一生都在纠葛中自我折磨。


就“被误读的痴情”来讲,主要的“误读”趋向于两个层面:其一,“痴情人”多半是自洽的过程,看似对爱人充满无限的依恋,但往往透着极致的自私(要挟),以至于具体的恋爱很容易走向轰轰烈烈的幻灭结局;其二,很多人以“痴情人”的标签为荣,也就意味着“痴情”自带刀锋。


就“其一”来讲,“痴情人”到底是为情还是为己,稍有情感经验的人都能有所判断。因为但凡遇到这样的爱人,终归是一场灾难。所以可预料的结果是,进山吞刀片自尽的女子,就算最终可以留住的自己的命,但还是留不住爱人的心。


而“其二”来讲,其实属于助长愚蠢情感认知的推动力,尤其对于情感认知较浅的年轻人,很容易将其奉为情感圭臬。这导致,一个人的情感历程很容易受到年轻时的情感认知左右,就跟年少时的味觉习惯一样,很难被扭转。


另外,一个人把自己的存在感完全建立在另一个人身上,这本身就是极其危险的事儿。之所以这样强调,并不在于人性本身的有情或无情,而在于情感的维系本身不是单向的,而是互动之后的溢出沉积。因此,最好的情感图景,一定是进出自由的状态。


毕竟,对于任何人来讲,但凡决定要进入一段感情,十之八九也是希望快乐的。所以就好感情的判别其实也很简单,双方到底是否有幸福感溢出,也就是1+1能否大于2。从这个意义上看待世俗图景中“纠缠不清”的鸳鸯,基本上可以断定为“错爱”。


当然,在这个问题上,不少伪恋爱专家总热衷将其解读为“何不疯狂爱一回”,也就是将爱的底色奉为“轰轰烈烈”撕扯,而非是“和风细雨”的抚慰。以至于年轻人在具体的爱情建构上,除却习惯性“慕强”,再就是必须轰轰烈烈,否则就好像没有年轻过。


与此同时,按照艾里希·弗洛姆给爱的对象下的定义,爱主要不是一种对某个特殊人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定一个人对整个世界而不是对某个人爱的“对象”的关系的性格倾向。说到底,如果一个人只爱某一个人,对其他(她)同胞漠不关心,那么他(她)的爱就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共生性的依附,或是扩大的自我主义。


所以,如果我们真正爱(私域爱)一个人,就要爱(智爱)所有人,爱这个世界,爱生活。如果你能对另一个人说“我爱你”,你就一定要能够说:“我因为爱(私域爱)你而爱(智爱)每一个人,我通过爱你而爱这个世界,我因你而更爱我自己”。


不过,说爱是一种对所有人而非一个人的倾向性,并不意味着根据爱的对象而划分的不同类型的爱之间没有任何差异,而是希望爱能使爱的主体更为积极,而非是因为爱而陷入无尽的深渊或是无法自拔的泥潭。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姬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